【2022中考热点】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126(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中考热点】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126(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2中考热点】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 政治、经济版块
1
1、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13日晚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帕森斯出席闭幕式。
考点链接: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中国担当、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
2、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历史上首次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榜首。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北京第13届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致贺电。
考点链接:发扬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书写精彩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权
3
3、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1日分别表决通过了关于这两个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这两个报告。
考点链接: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国务院是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公民享有知情权。
社会、法律版块
4
4、网传上海多地户外空气阳性,专家回应病毒引发的气溶胶在室外空气中很快会分解、稀释、流通,所谓室外空气有毒,是谣言。
考点链接:谣言至于智者;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网络谣言可向有关部门举报;正确行使权利。
5

5、河北广宗县两名儿童掉入池塘,民警郭晓风毫不犹豫跳入刺骨冰水将两人救起。
考点链接:尊重、呵护生命;见义勇为;关爱他人。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京冬奥组委主席蔡奇致辞。他说,感谢全体服务保障人员,大家的努力成就了冬残奥会的简约、安全、精彩。我们将继续发扬“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携手推动残疾人事业实现更大发展,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这体现了()
A.中国智慧B.中国担当C.中国方案 D.中国力量
2.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18金20银23铜共61枚奖牌,历史上首次位列冬残奥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的双榜首。中国代表团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
①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休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②运动员发扬了自强不息、乐观进取的精神
③只有中国运动员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④鼓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A.①②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细读2022年政府工作告,其中的话语温暖又给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
①党和政府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兑现承诺的决心
②同步富裕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④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1日9时举行闭幕会,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修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名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等。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②全国人大代表享有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③全国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④C.②③ D. ③④
5.河北广宗县两名儿童掉入池塘,民警郭晓风毫不犹豫跳入刺骨冰水将两人救起。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生命无价,救助别人的生命更重要
B.承担责任,呵护他人生命
C.服务社会会限制我们全面发展
D.服务和奉献社会,履行自己的义务
二、主观性试题:
6.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
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材料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过去一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
(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这说明了什么
(2)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谈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原因。
参考答案
BACDB
(1)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这说明了什么
①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谈谈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的原因。
(1)我国过去40 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我国发展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不足,内需与外需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我国正处于由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经济集约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转型关键期与攻坚阶段,为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明显增强发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以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赢得更大的发展红利,以巨大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是经济发展到新阶段、面临新环境、确立新目标党对发展主体提出的新要求。一是发展平衡性。更多地强调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城乡发展的平衡性,主旨是提升均衡发展质量,缩短过大的发展差距,为全国各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二是发展协调性。强调区域统筹发展、先进带后进、后劲赶先进等缩短发展差距、互惠互利合作之间的协调性;集聚更多全球、国内、区域高级发展要素与发展红利,扩大内需与巩固外需发展的协调性;顺应城镇化发展规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性;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间发展的协调性;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增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性。三是发展可持续性。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在较大时间、较大范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形成开创和谐社会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生态发展可持续性,指建设“两型”社会,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修复生态环境,增强发展承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