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部编版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1认识作者,理解课题2探寻游踪,理清条理3学习字词,了解洞名4品读交流,深化理解学习目标CONTENTS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认识作者,理解课题1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童话集《稻草人》。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老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我们课本中出现过叶圣陶的作品有:《爬山虎的脚》、《荷花》。认识作者,理解课题“记” 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游览胜地,固而本文是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认识作者,理解课题游记: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或著作,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写的,也叫移步换景。认识作者,理解课题认识作者,理解课题2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双龙洞。探寻游踪,理清条理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子,可容千人品茶避暑。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双龙洞哪些景点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探寻游踪,理清条理罗甸 洞口 外洞孔隙内洞 金华→( )→( )→( )→( )→( )→出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路上 )( 孔隙 )( 外洞 )( 内洞 )( 出洞 )探寻游踪,理清条理探寻游踪,理清条理3学习字词,了解洞名浙江臀部一簇cùzhètún漆黑qī蜿蜒wān yán学习字词,了解洞名我会认学习字词,了解洞名浙罗杜鹃窄郁肩zhèluódùjuānzhǎiyùjiān我会写臀移额陆端源túnyíélùduānyuán鹃juān注意观察“月”的位置和书写臀肩tún学习字词,了解洞名yùjiān郁组词浙江 浙江潮造句浙江卫视有很多好看的电视节目。浙zhè笔顺我会写写法左窄右宽,“斤”末笔竖长且直。思考:为什么要叫双龙洞?快速默读文章找出相应的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学习字词,了解洞名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之前你在哪儿见过?这篇课文中“蜿蜒”形容的是什么?蜿蜒1.蛇类爬行的样子。2.比喻(山脉、河流、道路等)曲折延伸。学习字词,了解洞名wān yán4品读交流,深化理解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反复品读感悟路上美景品读交流,深化理解映山红品读交流,深化理解油桐品读交流,深化理解粉红色的沙土品读交流,深化理解映山红,新绿。品读交流,深化理解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山中有花有水,谁来读一读这一路迎接客人的溪流句子?品读交流,深化理解缓急反义词宽 窄小练笔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呢?快来试一试吧!你能不能也像作者一样,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呢?快来试一试吧!。造句: 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5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前往金华双龙洞,一路上欣赏着明艳的春景,聆听着溪流欢快的调子,想必很多同学都有想到溶洞里去看看的冲动,那么下节课老师将带大家继续前行,一睹双龙洞的风采。课堂总结课堂总结,布置作业课后作业课堂总结,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2.积累摘抄本节课学到的好词好句。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