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中考热点】时政解读及原创模拟试题政治、经济版块11、 3月19日晚,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安徽屯溪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中美元首视频通话就乌克兰问题交换意见的情况。他说,中方的主张客观公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考点链接: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国的担当。2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考点链接:科技的作用;科技是把双刃剑;坚持科技伦理的系列原则;促进科技健康发展33、江苏今年新增建设500个政府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培育7.4万名“法律明白人”,推动法律服务向基层延伸覆盖。考点链接: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律援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利。社会、法律版块44、 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近日通知要求,金箔银箔、金粉银粉类物质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考点链接: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维护市场秩序;遏制这股奢靡之风。5 5、近日,重庆一大叔被困深坑。救援中,消防员彭彦栋让他踩自己的背作为支撑。大叔不仅没踩,为避免碰到消防员,腿还保持了弯曲姿势,并不忘提醒彭彦栋注意安全。网友纷纷点赞:都是心里有爱的人。考点链接: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单项选择题:1.此次视频通话中,两国元首都赞同中美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外、避免对抗,都同意双方在各层级各领域要加强沟通对话;两国元首还责成两国工作团队及时跟进,采取实际行动,争取中美关系重返稳定发展的轨道,为妥善解决乌克兰危机作出各自的努力。这表明()①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国家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③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中美要主导世界秩序④中国重视与美国的合作,共同建设和平繁荣的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2.2022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斤、国务院办公斤印发了《关干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意见强调:科技活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类社会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应遵守的科技伦理原则是()尊重生命权利B.增进人类福祉C.坚持公平公正D.合理控制风险3.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各级人民检察院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依法决定附条件不起诉2万人,占结案未成年人总数29.7%。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A.司法保护 B.社会保护C.家庭保护D.政府保护4.2021年12月9日,航天员干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直播向全球开课。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天地差异带来的变和不变,这次太空授课还专门设计了地面对照实验。通过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锋车,全国150多个学校的学生参与了天地同步实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彰显了我国的科技水平,我国已经是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说明了在太空能做的实验学生在地面上一样可以做可以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大门,将来成为航天科技专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近日通知要求,金箔银箔、金粉银粉类物质不能用于食品生产经营。这有利于维护消费者()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C.生命健康权D物质帮助权二、主观性试题:6.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司法保护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和政府保护,形成合力,让“1+5>6=实”。针对监护人侵害行为,支持起诉、建议撤销监护人资格758件,同比上升47.8%:针对严重监护失职,发出督促监护今19万份。家庭教育促进法今年起施行,更利促进“用手家长”依法带娃。持续落实2018年针对校园安全发出的“一号检察建议”。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建立的强制报告、入职查询制度上升为法律规定。通过强制报告办理得害未成年人案件1657件,对未履行报告义务促整改、追责459件。从严追诉性侵、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61万人,同比上升5.7%。最大限度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依法决定附条件不起诉2万人,占结案未成年人总数29.7%:起诉较亚重犯罪未成年人35万人,同比上升6%,依法惩治也是保护。(1)材料为什么强调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2)有人认为只要加强司法保护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了。请你辨析该观点 参考答案CBAAC(1)材料为什么强调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生活经验不足,各方面不够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差。2、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够强,容易遭受不法侵害。3、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我国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从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个方面规定了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犯。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对未成年人给予特别保护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心和爱护,同时也是未成年人所具有的特性所决定的。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由未成年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基本生理和心理特性决定的;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维护我国宪法和法律的统一、尊严,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的长远需要。因此,基于未成年人所处的历史地位并保障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的实现,就必须对未成年入这一特殊群体给予特别保护。(2)有人认为只要加强司法保护未成年人就能健康成长了。请你辨析该观点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背后,往往是对他们关注的缺失,包括监管缺失、关爱缺乏、管教不严、保护不力等原因。通过分析已发生的案件发现,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之前,多有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且早期不良行为或违法行为多数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干预。 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首先应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从立法到执法、司法等方面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合力。家庭保护是基础,学校保护是关键,社会保护是支撑,网络保护是重点,立法保护是前提,司法保护是保障。此外,还需要大力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围绕校园安全等相关主题开展法治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治意识、自护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最后一道防线。近年来,检察机关会同有关方面作出了不少有益探索。如“一号检察建议”、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依法剥夺监护权制度、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检察、事实孤儿救助等工作。 在一些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涉事者因未达到法定年龄而免于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无需承担任何刑事责任。这导致有的人明知自己不用担责而肆意妄为,甚至手段残忍,毫无悔意。有人认为,法律对这种未成年人的处罚显得不够公平,应该作出修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解决刑事犯罪低龄化问题。 在完善法律制度方面,目前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已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两部法律草案对近年来频发的涉及未成年人热点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化走向更高水平,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有力法制保障。 根据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规律,法律修改拟将未成年人的偏常行为分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等由轻及重三个等级。其中,不良行为包括吸烟、饮酒,多次旷课、逃学,沉迷网络以至于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等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包括结伙斗殴,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等管制器具,卖淫、嫖娼,吸食、注射毒品等行为。 同时,针对不同等级的行为性质和危险程度,立法应明确规定相应的干预或矫正措施,还要完善对未成年犯的教育矫治和跟踪帮教措施,增加法律的可操作性。例如,为解决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因年龄原因不予相应的治安管理处罚同时又缺乏跟进的矫治措施,导致很多未成年人一犯再犯直至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修订草案规定了公安机关可以采取的8项过渡性教育矫治措施。对严重不良行为情节恶劣或者拒不配合、接受教育矫治措施的未成年人,规定可以送专门学校矫治和接受教育。 方方面面的措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未成年人拥有本该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享有的快乐,绽放青春光彩,不负青春韶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