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高考热点: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
2022高考时政热点: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
一、时政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
1.为什么要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
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成为时代赋予烈士褒扬工作的重要使命任务。
2.如何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
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烈士褒扬工作新要求,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服务的方针,解决制约烈士褒扬工作创新发展的矛盾问题,大力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要完善烈士褒扬政策法规;突出关爱尊崇,褒扬彰显烈士家庭甘于牺牲奉献的精神风范,加强烈属人文关怀和精神抚慰,突出解决烈属家庭后续生活保障、救助帮扶援助等实际问题;优化烈属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司法等服务专项优待内容,加大烈属交通、文化和旅游优待;完善烈士子女教育优待政策,拓宽烈属就业渠道,加大对烈属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为烈属送温暖、献爱心。要统筹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强化教育功能,注重挖掘烈士纪念设施承载的英烈事迹和精神,充分发挥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主阵地作用;完善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制度,明确保护管理责任,稳妥有序推进统一归口管理;深化信息技术手段在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维护、烈士祭扫等工作中的应用,提高烈士纪念设施管理效能。
要将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宣传教育活动,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瞻仰烈士纪念设施;积极创作弘扬英烈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打造英烈褒扬精品展陈,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创新群众性纪念形式,吸引社会各界自觉参加祭扫纪念;持续做好失踪烈士遗骸搜寻保护和为烈士寻亲工作,建立健全英烈保护工作联动协调制度,坚决依法打击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言行。
《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烈士褒扬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烈士褒扬工作。
二、理论链接
(一)政治生活
1.做好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履行好文化建设职能,大力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履行好社会建设职能,突出解决烈属家庭后续生活保障、救助帮扶援助等实际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烈属住房、养老、医疗、就业、教育、司法等服务专项优待内容;要完善烈士褒扬政策法规,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坚决依法打击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言行。。
(二)文化生活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英烈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入营造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关爱烈属的浓厚氛围。
4.文化塑造人生,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可以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要统筹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加强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
6.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强化教育功能,注重挖掘烈士纪念设施承载的英烈事迹和精神,充分发挥褒扬英烈、教育后人的红色主阵地作用。
7.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要将宣传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捍卫英烈的宣传教育活动。
8.文化激荡看主导,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作弘扬英烈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坚决依法打击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烈事迹和精神的言行。
9.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烈的故事。
三、相关练习
1.一个没有脊梁的民族势必被世界潮流淹没,一个没有伟大精神贯穿的脊梁必将被外力折断。中华民族虽然屡遭外敌入侵,但我们依靠刚强的精神脊梁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材料强调中华民族精神( )
①我们应对世界范围文化冲突的主心骨②永不泯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③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④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和综合国力的基础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2.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在青少年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利于( )
①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②培育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谋中华民族复兴
③坚定理想信念,为奋斗前行提供智力支持
④改造落后文化,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污染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3.2021年4月5日,山东省青岛市佛教界、道教界部分教职人员以及山东湛山佛学院全体师生一同到青岛市革命烈士纪念馆参加“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活动。材料中宗教人士的行为( )
①说明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②充分体现了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表明当地宗教界人士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
④表明当地宗教界自觉接受党的思想领导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4.一支军队的脊梁,不是武器而是精神。英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英雄的旗帜永远飘扬,精神的火炬永不熄灭。中印边境冲突,英雄们用身躯守护身后国土,守护身后人民!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将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知难而进、坚韧向前,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告诉我们( )
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提升文化软实力
②文化能够为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④一个民族文化的力量取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5.综艺节目《海报里的英雄》以创新节目形态呈现英雄抗战往事,以年轻化的亲民表达形式破圈传播并圈粉无数。节目融合电视、电影、戏剧、歌舞、交响乐五种艺术形式来解读经典电影海报,展现了不同抗战背景下英雄烈士的民族血性。这告诉我们( )
①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导向
②融合艺术形式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要牢记英雄烈士,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④文艺创作最为迫切的是创新表达形式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6.在举国上下致敬英雄、缅怀烈士之时,一些宵小之徒发出了贬损英雄、歪曲事实的杂音。从潘某在微博上颠倒黑白,到网民“辣笔小球”诋毁戍边官兵,再到个别企业将烈士口号作为商标提交注册申请。不讲根据的揣测,其心可诛的措辞,折射出一些人的“流量思维”;幸灾乐祸的行为,趁机渔利的冲动,呈现出一些人的“逐利冲动”。这一现象( )
①凸显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起
②是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
③是人们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表现
④反映了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7.有一种深情表白,叫做“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00后”戍边烈士陈祥榕曾写下的一句话,令无数人为之泪目。这份深沉的爱,是戍边战士寸土不让的守护,也是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的勇毅;是科研新秀披星戴月的攻关,也是年轻扶贫干部日复一日的坚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山河无恙,只因英雄铁肩担当。这给我们青年一代的启示是( )
①要厚植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②应接受文化熏陶,促进全面发展
③要汲取时代精神,创新文化内涵
④应增强使命担当,甘于奉献创造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8.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南昌城头的红旗;从战火中诞生的红色根据地,到英烈鲜血换来的红色江山……如今,红色课堂、红色故事会、红色文物展示、“红色家谱”编修、红色人物宣传等系列活动使红色基因融人民族血脉,化为实际行动,助力新时代发展。传承红色基因( )
①旨在激发居民文化消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②可以促进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③能彻底消除腐朽文化、落后文化产生的土壤
④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9.《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土保护法》是为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政府颁行《英雄烈土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英烈的保护
②英雄事迹、英雄形象、英雄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的行为,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④弘扬英雄烈士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明节是一个缅怀逝者、祭扫追思的时节。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间,有2000多万名烈士,为了民族解放、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人民的英雄:习近平总书记说:“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英雄烈士的褒扬纪念工作,目前全国共修建了5000多处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成为一个个屹立在祖国大地上的英雄坐标。
材料二:全国少工委向全体少先队员发出倡议,号召大家在少先队组织的带领下,到就近的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走访活动,努力让全国所有烈士纪念设施都有红领巾祭扫致敬的身影。
以“祭奠先烈英魂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策划一份你校清明节教育活动方案。要求
①阐明活动的目的意义;
②方案要素的设计要紧扣活动主题;
③150字左右。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百年时空,星光璀璨。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上,成长和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他们中有英勇就义的革命先烈,有敬业奉献的劳动模范,有科技报国的科研尖兵…夏明翰慷慨写下《就义诗》,方志敏深情吟读《可爱的中国》,赵一曼面对日军的屠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牺牲,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雷锋行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黄旭华为了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樊锦诗北大毕业后为护国宝一辈子坚守敦煌,钟南山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关键时刻“逆行”冲上抗疫一线…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气壮山河的群英谱。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是中华儿女的优秀代表。学习党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缅怀先烈、感怀先进中坚定人生的目标,以英模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伟大品格和崇高精神,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材料二:习近平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故事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节目,一群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演绎《永不消失的电波》《烈火中永生》《英雄儿女》《焦裕禄》等经典片段,访谈烈士后代和相关知情人物,再现真实故事背后的情感力量,引起观众强烈精神共鸣,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1)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意识能动作用,分析学习党史的现实意义。
(2) 结合材料二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A 6.B 7.B 8.D 9.D
10.活动目的意义:纪念建党100周年,回顾光辉历程,颂扬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激励党员干部,教育全体师生,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活动设计:①举行纪念建党100周年升国旗、唱国歌、宣誓活动。②通过观看红色影片、举办建党成就展、悬挂条幅等形式弘扬主旋律、营造舆论氛围。③举办阅读比赛,品读红色经典,传承红色文化。
11.(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学习党史有利于我们把握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学习党史,有利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汇聚磅礴的精神力量。③正确的思想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发展。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我们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学习党史,坚定理念信念有利于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百折不挠,勇于前行。
(2)①发挥教育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中的功能,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②借助现代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使红色文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③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内涵,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④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推动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