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

资源简介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
南屏学校 胡诗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展示】PPT——济公家酿酒和粽子
【归纳】这两种食物的主要原材是什么?
——大米。(学生回答)
补充:大米在未经收割之前称为水稻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是由稻谷烹饪或加工而成的食物,谁能举举例子?
【总结】可见,水稻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我们天天在食用它,但是同学们知道它是怎么种植出来的吗,对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稻的世界,探寻稻作文化的印记。(板书: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
学生回答
学生举例
环节一
湄公河自然环境教学
【提问】说起水稻,大家知道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世界上哪些国家呢?
——中国、日本、泰国、越南、朝鲜、韩国、印度、孟加拉、印尼等。
【承转】那么这些国家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展示】世界水稻分布地图。
【提问一】仔细观察地图,找一找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水稻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南方。
【提问二】为什么水稻会分布在这些地区,请试着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分析水稻种植需要的有利环境?(对照书本后面的地图)(提示学生对问题的解读方法和从四个方面分析)
1、热量充足、雨量充沛——理由: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方面高温多雨。
2、地势平坦、土壤深厚——理由:河流冲击平原
3、水网密布,排灌方便——理由:大江大河
【承转】我们差不多已经学会了根据地图分析某地的自然环境,现在我们就去盛产水稻的泰国湄公河平原看看(圈出湄公河)。去之前,学以致用,我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活动一、我是分析家】
【展示】湄公河平原地图(最好是分层设色图)
【问题一】观察地图,找出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
【问题二】根据地图,试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解读湄南河适合水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气候:位于热带,高温多雨——提供热量和水源
水文:湄公河流经,附近水网密布——提供水源和排灌系统。
地形:地势平坦, 河流冲击而成的平原
土壤:深厚、肥沃 河流冲击带来的丰富营养
——提供肥沃、易耕种的土地。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方面对地图进行解读。
通过活动,学以致用,能够从气候、水文、地形、土壤等四个方面,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概括,从而分析水稻在此种植的有利条件。
环节二
湄南河水稻生产教学
【承转】通过同学们的分析,证实湄公河平原确实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水稻也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农作物,泰国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现在我们就去参观一下湄公河的水稻田。
【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后的图片
【提问】水稻呢?——学生回答,被收割掉了。
【承转】大家知道水稻从播种到收成要经历哪些环节呢?——学生回答
【活动二、我是归纳家】
【展示】水稻种植环节图片。
【问题一】多而复杂的环节告诉我们水稻种植有什么特点吗。
——凸显水稻种植精耕细作的特点。
【问题二】仔细观察图片,找一找所有图片的共性,其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图片的共性,归纳出水稻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生产力比较低的情况下,水稻的种植主要是靠人工完成。
【承转】由此可见,水稻的种植是一种精耕细作的人工劳作。大家说水稻的生产辛苦吗?我们应该怎么做?
【展示】学生食堂浪费粮食的图片。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育后学生能够树立起节约粮食、杜绝浪费的意识。
【承转】了解完了水稻的生产,我们现在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当地人们的生活。
先让学生自己回答一下,然后再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环节三 稻作生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提问】看课本59—60页,思考:当地居民在生活方面有哪些特点?(衣食住行物质方面生活和精神方面)【展示】学生边回答边展示相应的图片。
物质:
衣:短裤短衫
食:以稻米为主食
住:干栏式房屋,沿河而建
行:船
人口:密集,分布着泰国百分之87的人口。
精神:
舞蹈:崇尚祭祀
【提问】为什么当地的居民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呢?
【活动——我是讨论家】
【提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片,请分小组讨论当地居民生活特点的原因。(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次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时间3到4分钟。
物质方面:
衣:短裤短衫-——高温多雨,稻作需要
食:以稻米为主食——水稻为主要农作物
住:干栏式房屋,沿河而建——就地取材,以竹、木为原料,悬空架设;随着社会的发展,这里的房屋开始呈现出现代化色彩。
【提问】湄公河民居与我们国家哪里的民居具有相似之处?
(对学生知识的拓展,联系到我国民居云南傣家竹楼和土家族吊脚屋)
行:船——为了给水稻进行灌溉和排涝,在平原上建了许多水渠,构成密集水网。——例子:水上市场。
【承转】可见,稻作确实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精神方面:崇尚谷神和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好收成。
【展示】当地人们崇尚谷神和稻母的节日图片,讲述当地人们在精神上的信仰。
【承转】由此可见,稻作深刻得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于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形成旱涝灾害,这就需要全村协作来修建、维护水利工程,加上每年的播种、插秧和收割也都需要全村协作完成,因此,人们都能够团结互助,关爱弱者,以共度难关。
【总结】可见,一个地区的生产和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地制宜。
学生回答
环节四,比较浙江与其异同处
知识拓展:浙江的河姆渡遗址: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
【教学反思】1、在浏览完整篇教材之后,发现这么一段文字,要把它上成一堂课,对我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挖掘教材内容成了我第一步要完成的工作。教材的内容很清晰,就是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稻作文化在那里的三个印记。2、我们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于教材,所以本课和本土的稻作文化进行了一个拓展,可以说稻作文化对我们现在的学生而言是模糊的,甚至是陌生的,那么通过该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于我们的文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所以最后一个探究问题:寻找稻作文化在浙江的印记,让学生学会寻找我们身边的文化。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大量图片、资料的展示,来达成这一效果。3、相比与以前的教学,本课更加注重趣味性,注重学生的一种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4、如果重新上这堂课,我会对三个印记的呈现方式作出一个调整。我发现三个印记的呈现方式非常单一,就是给予材料之后,让学生思考问题,三个环节下来,学生的兴趣会降低。所以需要作出一个调整,比如在讲到湄公河平原的民居时,我可以先给出一张我国北方的居民图,如果说这就是吗,湄公河平原的民居,你信吗?并要求说说原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把湄公河平原气候特征联系起来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