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BY YUSHEN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BY YUSHEN3.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标要求BY YUSHEN政治认同:认同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科学精神: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法治意识: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公共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核心素养如何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光辉历程?BY YUSHEN子议题1:结合视频和素材,谈谈你对中华法系的认识?子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子议题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主议题结合视频和素材,谈谈你对中华法系的认识?BY YUSHEN子议题1:BY YUSHEN01一、我国的法律发展史1、产生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随着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BY YUSHEN獬豸又称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灋"是"法"的古字,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平者去之,从去(离),会意。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康熙字典》释:《玉篇》古文法字。注详五画。《说文》 也。平之如水,故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故从廌从去。《周礼·天官·太宰》以八灋治官府。BY YUSHEN2、本质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职能的工具。3、作用它既维护公共管理秩序,也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法律奇葩规定之——“结拜一时爽,全家火葬场”清制:歃血结拜弟兄者。不分人之多寡,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拟绞监候,秋后处决,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中国古代法律奇葩规定之——“私习天文,格杀勿论”私习天文在历朝历代都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古代皇帝号称天子,讲究“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如果百姓学会了看天象,万一哪天“天数有变,神器更易”,那是不是就要有人揭竿而起,“归有德之人”?所以老百姓想学习天文那是万万不能的。BY YUSHEN4、法律的发展历程(1)古代法律确认和保护人剥削人的等级制度,特权阶层常常凌驾于法律之上。产生夏商周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发布法律。春秋战国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西汉唐朝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封建法典,并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发展。BY YUSHEN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颁布了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中心内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国李悝在总结各国刑法典的基础上制定《法经》6篇,即《盗》、《贼》、《囚》、《捕》、《杂》、《具》。秦国统治者奉行法家学说,任法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经》为蓝本,改法为律,制定《秦律》6篇。西汉,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九章律》,确立以律、令、科、比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隋朝制定的《开皇律》在封建法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尤为重视立法建设,唐太宗时,制定《唐律》12篇,500条。高宗永徽年间,编定《唐律疏议》30卷,永徽四年(653)颁行全国。宋代《宋刑统》是宋代的基本法典。明太祖总结历代统治经验,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治乱世用重典"等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诰》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封建法典。BY YUSHEN(2)近代法律的地位和权威不断提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逐渐成为现实,法治代替了人治,成为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方式。1902年清政府立法修律,它标志着中华固有礼法体系的终结,也标志着中华近代法文明的正式起步。1912-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仿效西方和日本,建立了六大法系:宪法、民法、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这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完善。但是由于过分的仿效,水土不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BY YUSHEN孙中山在其毕生奋斗中促成了近代中国法治的启蒙。同时,作为革命指导思想的三民主义恰恰也为中国法治启蒙提供了基本理论。其法治理论主要特点表现为民主性、民族性、反封建性、反帝性和爱国性,其中涉及到了诸如民主、共和以及人权等与法治启蒙所紧密相关的核心概念。三民主义的开创为中国法治启蒙提供了理论基础。孙中山提倡民族自觉精神,把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置于世界的范围内,并实事求是地结合中国国情,“走中国人自己的路”。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也必然以对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的认识为前提。同时,民权主义是近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核心论,其中体现了自由与平等的法治元价值。孙中山设计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宣传并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主张学习西方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却并不完全照搬,而是科学地提出了建立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民权主义中蕴涵的权利意识与人权思想是近代法治精神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女权思想成为了近代法治理论的热点命题。再者,民生主义是近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论。为了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提出了全新的国家发展命题,即开放门户、发展经济、修筑铁路、重视农业、建立港口、培养人才、引进技术、利用外资以及进行国际合作等创新思维,在现实层面上引导近代中国法治的长远发展。BY YUSHEN比较:法治、法制、人治法治:就是“法的统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人治:个人或者少数人因掌握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主要指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除静态的法的规则及其体系之外,还包括动态的立法、司法、行政执法以及守法等活动。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BY YUSHEN5、中华法系(1)含义: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2)特征:源远流长(3)地位: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古老的中国为人类发展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法典:唐朝 《唐律疏议》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BY YUSHEN(4)中华法系的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1902年,光绪皇帝下谕修律,要求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沈家本和伍廷芳被袁世凯、张之洞等保举主持修律。从此,沈家本受命于危难之中,承担了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律例修订工作。沈家本在主持修律过程中,大量吸纳了西方法治思想、观念和理论,并将之与原有中学互相融合,成就了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大学问。另一方面,他也反对新派盲目崇拜西法,处处以西法为是,以中法为非的浅薄态度,认为中法、中学也有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在主持大量翻译外国法律著作的同时,还主持搜集、整理、刊刻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法律和法学著作,为保存、传播我国的法律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BY YUSHEN02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1、地位人类法律文明的进步促进了法学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谱写了人类法治思想史上的新篇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子议题2:BY YUSHEN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1)产生: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2)本质:在阶级社会中,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3)决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法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奴隶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科技发明创造的知识产权法;在大工业时代之前的社会,不会制定出保护自然环境的环境法。BY YUSHEN3、法的类型(1)奴隶制法: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等(2)封建制法:中国《唐律疏议》、法兰克王国《萨利克法典》等(3)资本主义法: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4)社会主义法:《俄罗斯联邦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注意:①原始社会中没有形成法律。②我国当代的法是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BY YUSHEN4、法的基本特征(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BY YUSHEN(1)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①体现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既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BY YUSHEN(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①制定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应的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②认可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社会生活中已经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民族习惯、地方习惯、物权习惯、交易习惯、婚姻习惯等。《宪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BY YUSHEN(3)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①普遍约束力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②国家强制力A、如果没有国家权力,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法就不可能得到普遍的遵行,就丧失其独立存在的意义,也就不成其为法了。B、国家强制力是以国家的强制机构(如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的,是和国家制裁相联系的,表现为对违法者采取的国家强制措施。BY YUSHEN(4)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①政治职能: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体现国家政权的性质,确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经济基础。②社会职能: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维护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化;规范某些技术指标。③两个职能的关系:法的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政治职能是法的作用的核心,决定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政治职能的基础和体现,两者是统一的。法院以间谍罪判处许某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0万元,追缴非法所得10万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依法保障老年人“老有所养”,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宣言。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BY YUSHEN子议题3:BY YUSHEN03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1)由该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所决定并与其相适应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本质:人民当家作主)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法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BY YUSHEN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BY YUSHEN(1)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有法可依:在现行宪法基础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法律体系日趋完备,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了有法可依。②良法善治: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质量不断提高,法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利、确保国家权力正确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有法律260多部、行政法规700多部、地方性法规9000多部、行政规章11000多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还需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BY YUSHEN(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①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保证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②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推进。③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和实现司法公正和权威。BY YUSHEN(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①在改善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同时,国家高度重视通过宪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使人权法治保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②中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权利。BY YUSHEN3、法治建设在路上①这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史无前例的伟大社会实践;②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正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努力开创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新境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的基础。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揭开新篇章。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1949年1954年1982年1999年2004年2014年2018年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我国宪法进一步完善。通过《民法典》,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我国的法律发展史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决定因素巨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产生本质作用历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法的产生法的决定因素法的历史类型法的特征课堂小结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课题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一课标要求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学习 目标 必备知识:了解我国法律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核心 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充满信心。 科学精神: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 法治意识: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 公共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重点 1、法的产生、本质和决定因素 2、法的内涵与职能难点 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议题 主议题:如何理解中国法治建设的光辉历程? 子议题:1、结合视频和素材,谈谈你对中华法系的认识?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五千余年文化积淀,中华法系源远流长! 观看视频 思考议题 初步感受中国法治的悠久历史。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观看视频,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发展的悠久历史,结合獬豸,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推进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法治、法制、人治,理性分析中华法系的发展历程及其衰落。 探究1:结合视频和素材,谈谈你对中华法系的认识? 探究成果: 一、我国的法律发展史 1、产生 2、本质 3、作用 4、法律的发展历程 5、中华法系 了解我国法律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和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法治、法制和人治的比较,提升比较分析能力。明白我国法治建设的渐进性,理解西方法治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举例了解法的类型,结合法律条文、相关案例分析法的基本特征。 探究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探究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1、地位 2、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内容 3、法的类型 4、法的基本特征 熟悉发展基层民主的原因及实践,掌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能够区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自觉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结合我国互联网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结合习总书记讲话金句、法律体系的完善、人权白皮书等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 探究3: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新中国法治建设成就的? 探究成果: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影响法治建设的因素 2、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3、法治建设在路上 感受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通过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围绕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了解我国的法律发展史,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并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pptx 7.1.1五千余年文化积淀,中华法系源远流长.mp4 7.1.2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_撑起“保护伞”.mp4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