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课软笔教学】“永”字八法 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书法课软笔教学】“永”字八法 课件+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一、典故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 ”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二、“永字八法”笔法精解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法。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 点为侧, 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
王羲之
颜真卿
欧阳询
(一)侧: 侧为点(如鸟之翻然侧下)
1、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卫夫人笔阵图曰: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南宋文学家姜夔曰:“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聚墨成点,引点为画,积画成字,积字成章”,因此学习书法首先应写好点。古人还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写好点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强调笔势。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按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勒为横(如勒马之用缰)
1、勒,即勒笔,是横画的写法。写横须勒笔取势。不可卧笔平拖。横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顿,然后轻提向右行笔。至笔画尽处,轻按转锋,然后轻提沿横画下端向左回锋收笔。
2、横有平横、凹横、凸横、腰粗横、腰细横、左尖横、右尖横等。
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横”的笔画较长,具体写法为,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如果行笔太快,太流畅,笔画会显得单薄空洞。因此在书写过程中,不能信马由缰,一掠而过,必须勒住缰绳,步步踏实,以求稳重。“永字八法”称之为“勒”,十分形象。李世民《笔法诀》云:“为画如勒,贵涩而迟。”具体的勒法就是用笔时前面如有物阻拒,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结果“变起伏于锋杪(miao)(末端)”,写出来的笔画跌宕舒展,“如千里之阵云”。
(三)努:努为竖(同弩,如弓弩直立 )
1、努,即是努笔,是竖画的写法,也称直。写竖须努笔取势。不可平笔直拖。竖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提笔下行,至笔画末端,向左下轻顿,然后提笔沿竖画右侧向上围收。这是“垂露竖”的写法。还有一种竖画叫“悬针竖”。悬针竖的写法,起笔、行笔与写垂露竖相同,但笔行至竖画的下端,须轻提笔,顺势抽锋收笔。
2、竖有直竖、右弧竖、左弧竖、腰细竖、腰粗竖、上尖竖、下尖竖等。
直如万岁枯藤。(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书法艺术强调横平竖直,但它们不是几何学上那僵硬的水平与垂直,它们重感觉,只要感觉上是平的和直的,即使是弧线和曲线也可以。而且弧线和曲线有姿态,比较生动。因此,“永字八法”称竖为“努”。“努”字古通“弩”,以“努”来命名竖画,一是形如弓弩来弯曲,二是蓄力如弓弩之饱满。柳宗元《八法诵》云:“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云:“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诀》云:“为竖必努,……努不宜直,直则失力。”
(四)趯:趯为钩(如人之踢脚)
1、趯(tì),即趯笔,是钩画的写法。古人又称为“戈法”。写钩须趯笔取势。钩画的具体写法是:上一笔画写到尽处,轻按,接着轻提回锋,然后冲左上方趯出,锋出即收,不可留有过长的虚尖。所谓“趯”有“踢”的意思,行笔速度略快,如同踢脚一样。凡钩画必须依附某一种主要笔画,它不能独立存在。如竖带钩、戈带钩、左向钩、右向钩等。无论哪一种钩画,用笔方法基本相同,运笔中无名指须有顶推的作用。
2、钩有直钩、弧钩、高钩、矮钩、斜钩等。
横折钩,如劲弩筋节。(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汉字在篆书和分书中没有钩,楷书的钩由笔势演化而来。笔画在结束时提笔不够高,急着与下一笔画连写,就会带出一段牵丝,将这段牵丝整饬为笔画的一部分,那就是“钩”。“钩”是上下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从“按”到“提”的一个跳跃过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趯”。古文中“趯”有两种含义:如《诗·召南·草虫》,“趯草虫,趯阜螽(zhong)”,趯为跳跃;苏轼《贾谊论》,“趯然有远举之志”,趯为飘然远引貌。理解古文“趯”的两种含义,对书写极有帮助,先要按顿蓄势,将力量聚集在锋尖,然后突然跃起,稍一犹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就有失“趯”的本义,有背“趯”的产生前提。颜真卿《八法颂》云:“趯峻快以如锥。”唐太宗《笔法诀》云:“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就是指这种意思。
(五)策:策为提,亦称挑(如策马之用鞭)
1、策,即策笔,是挑画的写法,也称仰。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引申为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横撇)相策应。挑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向下按笔转锋,然后轻提冲右上方挑出。
2、“永”字中的挑画是一短平挑,像马鞭策马一样,略仰笔挑出急收。所谓“策”有鞭策的意思。
“挑”是比较短的横画,下一笔画的起笔就在它的右边,提笔运行,顺势就能相接,不需要一般横画的下按蓄势,回锋收笔。因此,它其实是横画的前半部分,“永字八法”以骑马动作比喻横画,完整的称为“收缰的勒”,半截的就称为“策”。“策”是扬鞭的意思,非常形象。《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策与趯相近,两者在行笔上都比较快,得势即出。
(六)掠:掠为撇(如用篦之掠发 )
1、掠,即掠笔,是撇画的写法。写撇须掠笔取势。撇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然后轻提向左下角撇出,至笔画末端抽锋收笔。
2、撇有直撇、弧撇、腰细撇、腰粗撇、弯头撇、弯尾撇等。
撇如陆断犀象(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撇的书写应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干净利落,利而不墬。“撇”的收笔在分书为按顿,在楷书为轻挑,这一转变的目的是为了与下一笔画的连续书写。长撇的下一笔画都在收笔点的右边,需要一个很长的过渡,运笔过程如飞鸟掠檐而下。因此,“永字八法”称之为“掠”。柳宗元《八法诵》说:“掠,左出而锋轻。”唐太宗《笔法诀》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长撇出锋,形要微曲,力要均匀,势要婉而畅。一般人写字都是以右手执笔,长撇左行,比较别扭,出锋之处极易飘忽乏力,因此必须下功夫训练。
(七)啄:啄为短撇(如鸟之啄物)
啄,即啄笔,是短斜撇的写法。写短斜撇须啄笔取势。具体写法与写长撇相似,只是笔势较直,如鸟啄物一样,不像长撇的末端那样扬起,呈现一定的弧度。
“啄”画从形状上看与“掠”相同,只不过稍短一些,因此现在一般人都“啄”、“掠”不分,统称为“撇”。其实,两者的书写是有区别的。“掠”的下一笔画在右边,很长,有一个掠的过程;“啄”的下一笔画就在顺势的左边,很短。“啄”画在写法上起笔稍一顿挫,即向左下斜出,峻快利落,速而且锐,类似于鸟之啄食,故名。柳宗元《八法诵》云:“啄,仓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云:“啄,腾凌而速进。”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啄之必峻。”“啄”与“撇”的关系同“策”与“勒”的关系完全相同,都是后者的局部,可以相互参照。
(八)磔:磔为捺(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
1、磔(zhé) ,即磔笔,是捺笔的写法。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牺牲,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2、捺有直捺、弧捺、尖头捺、方头捺、长捺、短捺等。
捺如崩浪雷奔(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小结
综上所述,“永字八法”其实是指汉字八种基本点画的写法,仔细分析,“超(钩)”是笔画连续书写的产物,是整饬后的笔势,属于笔画的附属部分;“策(挑)”是“勒(横)”的一半,“啄(短撇)”是“掠(长撇)”的一半,在形态与写法上有相同之处。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永”字的基本点画只有五种:横、竖、撇、捺、点。
以上为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永字八法」,视角独特,方法简便,强调从书写大字入手,由大而入小,可培养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底。同时以基本笔画「右侧点」为笔法之基,依照笔画进阶顺序:点→横→竖→撇→捺→勾→挑→折,循序渐进,详实分析用笔、行笔、力道、劲道及用墨等心法。让初学者能充分了解到毛笔特质,灵活驾驭毛笔,在短时间内熟识永字八法的基本运笔方法,再配合几种基本字体结构的分析,了解字型组合间架要领,触类旁通,逐渐契入书学的无穷妙境。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




现代-沈尹默
书法上有讲究,所谓“永”字八法,这个包含了8个笔法(笔画:点横竖撇捺提钩,撇有两种竖撇、斜撇)的永字,代表了练习书法的起点和功底究竟有多深。我们引申它:
第一,做人要像“永”字的“点”,昂首,充满自信和朝气;
第二,做人要像“永”字的“竖”,挺胸,充满力量与美;
第三,做人要像“永”字的“撇”,飘逸潇洒,看轻一切成绩和荣誉;
第四,做人要像“永”字的“捺”,脚踏实地,做好每一天的功课;
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