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15《雨巷》(课件29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模块下册15《雨巷》(课件29张)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和《雨巷》
戴望舒(1905-1950)
诗歌创作以抗日战争爆发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A、前期诗歌:
1922年—1937年。表现个人的寂寞和感伤情绪。隐秘、朦胧。
“旧锦囊”时期:多借景物抒发幽情。注意辞藻的色彩感。对诗体作了多样探求。
《雨巷》时期:语言纯净,运用现代口语,音乐成分加强;诗的意境更富朦胧美。
“我的记忆” 时期
抛弃外在、表面的韵律和格式,追求内在的诗情、内在的节奏和神韵。题材上从个人生活中发现诗的材料。《我的记忆》是其代表作。
后期(1937-1945年)诗风发生明显的变化
转向明朗、雄浑的现实主义格调。《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其代表作。
朗诵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雨巷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意蕴的多重性
像是现实生活场景,又好像是梦境幻觉。
一种主观情绪→冷漠、凄清、惆怅
一种象征:以朦胧的画面表达一种不确定的主题意蕴。
“意蕴”
“内在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的一种东西”。
阿布拉姆斯
作品、宇宙(世界)、作家、读者
其一,作品与作家的联系
其二,作品与宇宙世界
其三,作品与读者的联系
中国意境美学
有形(境)
未形(境中意)
无形(境外意),
“有形”之物象(景象、形象)
“未形”之情思(意象、主体审美体验)
一、爱情层面——爱情的感伤者——爱情诗
从《雨巷》所描绘的特定意象及其与诗人的人生际遇关系角度出发来解读
施绛年
《我的记忆》
“Ajeanne”
“给绛年”
《路上小语》、《林中小语》
《闻曼陀铃》《残叶之歌》 《断章》
爱情诗
场景
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
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对象
丁香般的姑娘
情绪
失恋
基调
哀怨
二、社会层面——时代的迷惘者——政治诗
从作品与宇宙(世界)关系角度出发去分析
时代的迷惘者
政治诗
场景
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
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对象
丁香般的姑娘
情绪
苦闷、彷徨
基调
困惑、幻灭
背景
1927年大革命失败
作者
五四时期热血青年
三、人生层面——人生的求索者——哲理诗
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去把握
“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
西西弗斯
《雨巷》中“我”
寻觅求索(希望逢着姑娘)——
与“姑娘”相逢(惊喜)——
“姑娘”消失(失望)——
再度寻觅(希望飘过“姑娘”)
这一过程正是人生寻寻觅觅的隐喻,而诗中的“我”则是人生的求索者。
哲理诗
场景
悠长、寂寥的雨巷
人物
冷漠、凄清、愁怨的“我”
对象
丁香般的姑娘
情绪
欲求不得,可望不可即
基调
无奈
定势
美好事物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我”寻觅求索(希望逢着姑娘)
与“姑娘”相逢(惊喜)
“姑娘”消失(失望)
再度寻觅(希望飘过“姑娘”)



诗无达诂
三、艺术上的特点
(一)象征与传统的融合
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形象,受古典诗词的启发。
李商隐《代赠》: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李璟《浣溪沙》:
“丁香空结雨中愁”
吸收前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的创造。
古诗词中,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
《雨巷》中的姑娘带有更多想象的成分,是真实和想象结合的产物。
《雨巷》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由单纯的愁心借喻,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包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二)原型意象与隐喻、象征修辞策略的融合
“雨”、“雨巷”、“丁香”
李金发《微雨》
穆木天“雨丝”
卞之琳《雨同我》
《雨巷》的构思和意境受魏尔伦《泪落在我心里》的影响。“泪落在我心里/如雨落在街上/渗透我心房的是怎样的颓丧?”魏尔伦用街上雨滴来比拟泪落在心头,这种象征手法成为戴望舒构成雨巷背景和表达感伤情怀的一种契机。
(三)音节的优美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长短相间又大致匀称。同样的韵脚多次出现。(“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
《雨巷》还学习外国诗歌的技法:同样的字句更迭相现。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彩。
《雨巷》在现代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格律体和自由体结合;
音乐美和散文美结合;
意境和意象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