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究竟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吸引力,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从生物课堂教学出发,浅谈我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见解。关键字:课堂教学??? 有效性?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一、教师要善于创设教育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质疑?????????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要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例如,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上课伊始,“我从哪里来?这是我们孩提时代问爸爸妈妈的一句话;人类从哪里来?尽管历史悠远,扑朔迷离,但科学的发展,正在为此勾画出日益清晰的轮廓”。几句话,将学生引入对人类的起源探究中,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当讲到有关古人类在劳动中产生语言这部分内容时,我再请一组同学上来,再在纸上写上一句话,然后给一个同学看,要求他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以此类推。由最后一位同学用语言表达出意思来。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把一节电池浸入水中,然后把一株健壮植物幼苗插入盛有电池浸出液的瓶中,观察到植物的根系逐渐变黑,不久植株逐渐萎蔫直至死亡。把浸出液喂给小兔子喝,兔子奄奄一息;用浸出液养鱼,鱼很快死亡等。我又让学生去学校附近的工厂采集生产中排出的工业废水,然后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现象和结果让学生非常震惊。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废电池和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并且表示自己长大后,决不做危害环境的事,养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创设教育情景,同时要引导学生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质疑答疑。例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实验让学生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一周后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培养基上长出了菌落,有的培养基上没有长菌落)拿到课堂上。学生对种种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和交流,教师几乎没费口舌,学生就得出结论: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一类生物。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还了解到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课堂上学生还就如何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防止细菌、真菌的感染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组与组之间还发生了争论,不知不觉,同学们在争论中深入,在争论中整合,在争论中得到提高。二、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1、巧用比喻化疑难。细胞膜的结构像花生糕:花生米像蛋白质分子,爆米花像磷脂分子,花生米以不同的深度覆盖、镶嵌或贯穿于其中。糖类和ATP比喻成家里的粮食和口袋里的现金。高温和低温对酶的影响比喻成人死了和睡着了。 2、妙用诗词添兴趣。例如,物质出入细胞膜有两种方式:自由扩散,可形象地表述为“飞流直下三千尺”,“飞流”表明不需要能量,“直下”表明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且不需要载体;主动运输:可形象地表述为“逆水行舟用力撑”,“逆水”表示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行舟”表示需要载体,“用力撑”表示需要能量。再如讲到生物的保护色时,引用杨万里的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口诀谐音助记忆。如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记成“携一两本淡色书来”。植物必需的七种微量元素记成“铜棚新炉贴馍馍”(铜硼锌氯铁钼猛)。有丝分裂时期特点记成“间期复制、前期三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线(放线菌)蓝(蓝藻)子。 4、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的翅膀。如:光反应式ADP+Pi→ATP若能科学利用意义更大。如果我们能制造模拟绿叶的绿色衣服穿在我们身上,通过特殊的导管把绿叶光合作用制造的ATP运到我们的体内,那么,我们一个月只需要吃几顿饭就足以维持我们身体生长的需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就让绿色衣服来尽情制造吧!非洲难民再也不必为粮食太少而发愁,人类从此再也没有粮食危机了! 5、用趣闻轶事引领主题。例如,在介绍“遗传”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们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请问:“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我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幽默艺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说来,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固定的知识和理论,因此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使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厌倦感,甚至昏昏欲睡。对于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高中生物更是如此。要打破这一局面,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将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不仅有益于增进自己的教学艺术、情趣和魅力,而且对于增进师生感情,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环节,显着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简单说说我在生物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几种幽默艺术的方法。1、移时错位法 :词语的古今活用,将通俗、新鲜和富有社会生活气息的语言准确导入生物课教学中,必然产生很好的幽默效果。 ??? 例如:在讲细胞质遗传的特点“母系遗传”的原因是“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解释为“在细胞质遗传中,卵细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股份’,自然拥有决定权。而在细胞核遗传中,卵细胞和精子各占50%的‘股份’,所以两者平起平坐。”将经济社会中的“股份”嫁接到生物学科,新颖别致,幽默风趣 ??? 2、借用歇后语、民谣、谚语、诗词法 ??? 例如:在讲减数分裂时,联会可以说是“有源(缘)千里来相会”,而有丝分裂则是有源(缘)无分,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总是要分开的。 ??? 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描述植物的向光性,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诗词来愉快地掌握生物学知识。 ??? 3、巧用修辞法 ?????例如:?在“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中,讲到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最高时,老师感叹道:“难怪<<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其实我们明白,男人也是水做的!”学生在哈哈一笑中对“水在生物体中的含量”有了更鲜活的理解;在学习“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时,说:“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失去电子,心理不平衡,变成了强盗(强氧化剂),然后从水分子身上夺得电子,使水分子妻(氢)离子(氧)散。”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 靳玉东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罗芳???? 中学生物课程中愉快教育的实践研究 200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