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第二课时课件+教案(共3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第二课时课件+教案(共34张PPT)

资源简介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语文 课序 第四单元 第 16 课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 25 周年》(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课程 标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 “实施建议”部分的“教学建议” 1. 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 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 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2.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 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概念、定义。
教学 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汉语翻译的演讲词,也可以看成一篇独立的文章。它有如下特点: (一)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论述,高瞻远瞩、目光深邃,从历史到现实,从人性到 政治,既对体育之于人生的价值做出了深刻挖掘,又对体育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做 出了恰当阐发。作者对人性的精辟洞察、对社会思潮的理性审视,给读者或听众带 来了众多的启示。 (二) 情怀真挚,感动人心。 演讲的内容虽然偏理性,没有多少华丽煽情的语句,但每个词句,都熔铸着作 者的殷切之情,顾拜旦先生对一战之后人类命运的走向、对古老文明存续与新生文 明的诞生、对处在焦躁或束缚中的一代青年、对于民主社会的发展,都充满着深切 的关怀,这种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委实令人感动! 先生不愧为“现代奥运之父”, 他倾其一生奉献奥运事业,在他心中,“奥林匹克”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的方 式,而且是一种信念、一种“主义”! (三) 语言精粹,富有诗意。演讲虽然偏理性、多长句,但用词洗练、具有高 度的概括性; 同时,演讲中也不乏形象、诗意的语句,富有艺术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 学情分析: 语言赏析本就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而这篇文章的语言充满诗意,富含哲理, 思想深刻,更是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需要教师详解。因为不能理解思想的含义 和价值,也就很难体会作者的殷切之情并为之感动。因此在教学中,本人着重挑选 一些具体的语句,通过细致的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 目标 1. 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 感受作者平和理性的言辞之下真诚炽热的情怀,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与拥护。
教学 重点 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 难点 感受作者平和理性的言辞之下对奥林匹克运动真诚炽热的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归纳的奥林匹克的精神内涵: 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 神使人平和、 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 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 的进步。
讲授新课 一、品析语言 1. 简要介绍赏析语言的角度,如遣词造句、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语言风格等。 2. 以具体语句为例,通过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 体会作者对奥林匹克主义的热爱。 (1) 遣词造句 ①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
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简析】“无所畏惧”“无可指摘”与“分崩离析”、 “浩劫”形成鲜明 对照,表现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无比自信。“挺”展现出在极其恶劣的环 境下,奥林匹克主义的顽强生命力,可见作者内心的自豪之情。 ②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 情融为一体。 【简析】 “喷涌”原意是“喷射涌流”,一般用来形容液体,这里指愉悦的 感情向外流露,突出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带给运动员心里快乐的程度之深。 (2) 修辞手法 ③“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 气。 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共进,相辅相成”。 【简析】 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 自信”比作“良药”,生 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作用。“携手并进”赋予“自信” 与“平和”人的情态,强调自信、平和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二 者缺一不可。 ④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有什 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 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和钱包挂钩呢? 【简析】 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面向 大众的运动,语气强劲有力,发人深思。 (3) 表现手法 ⑤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 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 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 黄麦穗。 【简析】 这一段运用了象征手法,“狂风骤雨”象征着当时世界政治格 局的剧变,“破晓的黎明”象征着战后的世界; “湛蓝的天空”象征着奥林匹克 运动复兴的美好前景,“沉甸甸的金黄麦穗”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丰硕成 果。作者充满诗意地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和对奥林匹克主义光明 未来的憧憬,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旨。
(4) 语言风格 ⑥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下举行的。古老的赫尔维蒂联邦最高 委员会及其尊敬的主席,深得人类挚爱的瓦莱州派出的首席代表,这座美 丽而又好客的城市的领导们,远近闻名的歌手,以及历经千挑万选、朝气 蓬勃的体操团队,齐聚于此地,为这次盛会赋予了历史自觉性、公民精神、 自然性、青春、艺术性等五重声誉。 【简析】 作者选用整齐的句式,典雅的词语,盛赞参加本次庆典的来 宾,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体现出一种庄重和仪式感。 3. 小结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语言的灵魂。被世人誉为“现代奥运之父” 的皮埃尔·德·顾拜旦男爵,通过多年的演讲、宣传和写作,形成独具个性的 语言。这种语言成为奥林匹克思想的载体,使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理 想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二、写作特色 1. 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从文章整体看,作者采用时间顺序,从回顾历史到阐述现在,最后畅 想未来,时间线索分明,使听众条理清晰。从小的布局来看,作者采用逻辑 顺序,主要体现在“阐述现在”这一部分,可以分出三层:先直接点明奥林 匹克精神的重要内涵,指出其教育意义,恢复奥林匹克的价值,重振奥运 的途径—大众参与,阐述奥运的精神一和平、公正、教育。从原因的分析, 到途径的拓展,再到内涵的阐释,思维缜密,逻辑性强。 2. 语言精粹,富有诗意 作者用优美形象的语言将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来,使抽象的 概念形象化,营造出鲜明而又活泼的诗意境界,富有艺术感染力,给人以 无限的憧憬。 3. 思想深邃,富含哲理 在演讲开头,作者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导 致世界政治格局剧变,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 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而今,它的眼前
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在演讲中,作者一方面从人类文明的立场出发,阐述奥林匹克平和与 自信的精神内涵,“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 日益成为其有
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 少的支柱”; 另一方面还将奥林匹克运动与美和教育结合起来,赋予了奥林
匹克崇高的使命和独特的价值。这些都集中反映出演讲者宏大的视野,以 及对奥林匹克精神深刻的认知。
三、拓展延伸
1. 观看北京申奥成功的视频。
2. 3. 介绍中国与奥运会百年来的故事,阐述其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联系。 展示北京奥运会口号,讲解其意义,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
课堂小结 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以饱含喜 悦的神情引领听众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以其高瞻远瞩挖掘 体育之于人生和当代社会的意义,启迪听众更多的思考,成为世界文化史 和体育史上不朽的篇章。
作业布置 1.搜集历届奥运会口号,选出你最欣赏的 5 条口号,并简单说说理由。 2.观看演讲《惠若琪——〈我心中完美的体育〉》,写一篇观后感,150-200 字。
板书设计 品析语言 1.遣词造句;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 4.语言风格。
教学反思(共3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
0
2
2
课题: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下)
学习目标
1.掌握赏析语言的方法,品味文中庄重典雅的语言风格,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作者平和理性的言辞之下真诚炽热的情怀,激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之情。
复习旧知
文章结构
一、回顾历史,展望前景
(1)
二、阐述奥林匹克精神
的内涵
(2-7)
三、盛赞盛会,憧憬未来
(8-10)
对奥林匹克光明未来的憧憬
对下一届奥运会的国家的祝愿
盛赞来宾
大众参与
教育意义:促进人的全面成长
平和和自信
包括但又超越一般体育运动
(2-4)
(5)
(6-7)
(8)
(9)
(10)
主 旨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品析语言
方法指导
1.遣词造句,如动词、形容词等词语的选用,整句散句等句式的运用;
2.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等;
3.表现手法,如对比、象征、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等;
4.语言风格,如朴实自然、风趣幽默、科学简明、委婉含蓄等。
1.遣词造句
(1)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第1段)
【简析】“无所畏惧”“无可指摘”与“分崩离析”“浩劫”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作者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无比自信。“挺”展现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奥林匹克主义的顽强生命力,可见作者内心对其充满自豪之情。
(2)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第4段)
【简析】“喷涌”原意是“喷射涌流”,一般用来形容液体,这里指愉悦的感情向外流露,突出了体育竞技带给运动员心里快乐的程度之深。
2.修辞手法
(3)“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共进,相辅相成。”(第3段)
【简析】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作用。“携手并进”赋予“自信”与“平和”人的情态,强调自信、平和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两个重要内涵,二者缺一不可。
(4)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有什么样的贵族特权能令一个青年人身上的形体美、肌肉力量、锻炼的毅力以及获胜的意志非得同他的家谱和钱包挂钩呢?(第6段)
【简析】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运动,语气强劲有力,发人深思。
3.表现手法
(5)这样,我们又回到了适才我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上来,这也正是奥林匹克主义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地方,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第10段)
【简析】作者通过对比奥林匹克主义和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强调了奥林匹克不仅带给运动员胜利的喜悦,还给人们带来美感和荣誉感,更突出了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
(6)目前的形势,依然严峻。狂风骤雨之后,我们迎来破晓的黎明。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第10段)
【简析】这一段运用了象征手法,“狂风骤雨”象征着当时世界政治格局的剧变,“破晓的黎明”象征着战后的世界;“湛蓝的天空”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美好前景,“沉甸甸的金黄麦穗”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丰硕成果。作者充满诗意地表达了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期待和对奥林匹克主义光明未来的憧憬,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照应文章开头,深化了主旨。
4.语言风格
(7)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下举行的。古老的赫尔维蒂联邦最高委员会及其尊敬的主席,深得人类挚爱的瓦莱州派出的首席代表,这座美丽而又好客的城市的领导们,远近闻名的歌手,以及历经千挑万选、朝气蓬勃的体操团队,齐聚于此地,为这次盛会赋予了历史自觉性、公民精神、自然性、青春、艺术性等五重声誉。(第8段)
【简析】作者选用整齐的句式、典雅的词语,盛赞参加本次庆典的来宾,表示对他们的敬意,体现出一种庄重和仪式感。
文以载道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
写作特色
1.条理清晰,思维缜密
回顾历史
阐述内涵
畅想未来
平和自信
教育意义
实现途径
包括但又超越一般体育运动
2.语言精粹,富有诗意
“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第4段)
【简析】作者巧妙地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的形象,营造出美好的境界,以诗意的感受代替枯燥的说教,以生动的描绘感染听众。
3.思想深邃,富含哲理
(1)以战略家的视野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从人类文明的立场出发,阐述奥林匹克平和与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3)将奥林匹克运动与美和教育结合起来,赋予了奥林匹克崇高的使命和独特的价值。
小 结
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以饱含喜悦的神情引领听众联想奥林匹克精神无限美好的前景,以其高瞻远瞩挖掘体育之于人生和当代社会的意义,启迪听众更多的思考,成为世界文化史和体育史上不朽的篇章。
启 示
①演讲者的精神境界与自我状态格外重要;
②演讲词要做到观点鲜明,语气坚定;
③语言要形象、生动、有力。
拓展延伸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中国与奥运会的故事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中国派出由刘长春等6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刘长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选手。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新中国首次派出40人的代表团参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后,第一次组团参加夏季奥运会。中国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比赛中为中国夺得首枚奥运会金牌。中国以15枚金牌名列本届奥运金牌榜第四位,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北京以两票之差失利。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盛大开幕。
百年奥运梦圆
2010年2月10日,南京成为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城市。
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南京开幕。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布置作业
作业
1.搜集历届奥运会口号,选出你最欣赏的5条口号,并简单说说理由。
2.观看演讲《惠若琪——〈我心中完美的体育〉》,写一篇观后感,150-200字。
预习提示:撰写演讲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