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BY YUSHEN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8.3 法治社会BY YUSHEN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课标要求BY YUSHEN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科学精神: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要求,理解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核心素养如何建设法治社会?BY YUSHEN子议题1:结合法治社会的内涵,谈谈为什么要按照法律法规执行?子议题2: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谈谈如何建设法治社会?子议题3: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调研,思考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主议题男子不戴口罩还打折人门牙,法院判了!BY YUSHEN视频:结合法治社会的内涵,谈谈为什么要按照法律法规执行?BY YUSHEN子议题1:北京一名27岁的男青年王某到西城区某大厦上班时,因未戴口罩被大厦安保人员拦下。经安保人员反复劝说,王某还要强行上楼。争执中,王某一拳将安保人员两颗门牙打折。后经法医鉴定,安保人员为轻伤二级,王某赔偿了被害人36万元。近日,经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审理判决,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BY YUSHEN01一、法治社会的内涵1、内涵:法治社会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法治意识角度: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前提实施功效角度: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社会目标法律实施角度:社会治理依法开展保证BY YUSHEN2、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1)全社会对法治普遍信仰,实施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会中,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对于法律发自内心地认可和接受,普遍认可法律是社会生活中所有人都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教育部印发《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强调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规范化和常态化,提高普法内容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为深入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树立宪法法律信仰,需要系统完整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律体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信仰的基本其特征:立良法正司法严执法重守法制定法律是培育法律信仰的第一步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培育国人法律信仰的关键。严格执法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之一,关乎民众法律信仰的形成良好的守法氛围进一步升华为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法律信仰。BY YUSHEN(2)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和普遍遵守,社会各个领域依法运行。无论是在私人生活领域,还是在公共生活领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权利得以实现,义务得到履行,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便民利企,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化行政管理服务改革: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犯罪,依法严打各类侵害企业群众合法权益犯罪活动。2021年共立案侦办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案件2.6万起,涉案总价值489亿元,有效遏制了涉企经济犯罪活动多发势头。组织开展“昆仑2021”专项行动,2021年共破获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犯罪案件2.1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万名,涉案总价值95.3亿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滋扰企业、欺行霸市、非法放贷等犯罪活动,持续打击盘踞在建筑工程、矿产开采、交通运输、批发市场等领域的黑恶势力,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2021年共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90余个、恶势力犯罪集团1000余个,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3万起。BY YUSHEN(3)社会纠纷依法得到解决,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在纠纷发生后,人们普遍依据法律主张自己的权利,通过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有效处理纠纷、化解矛盾。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健全中国特色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一方面,要进一步凝聚多元主体。纠纷多元化解不仅仅是司法机关职责,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党委领导下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动员。要通过一站式机制广泛凝聚多方面力量,包括行政机关、人民团体、群众自治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各专业领域组织等,鼓励律师和法律工作人员参与矛盾化解工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专群结合、融合发力的多元共治格局。只有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凝聚多元主体,才能真正实现纠纷的多元化解,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纠纷解决需求。另一方面,要系统总结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等方面经验成果,进一步推动纠纷解决服务从分散到集约、从单一到多元、从现场到“掌上”、从传统到智能,努力为群众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纠纷解决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谈谈如何建设法治社会?BY YUSHEN子议题2:BY YUSHEN《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成,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领域制度规范更加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成效显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形成符合国情、体现时代特征、人民群众满意的法治社会建设生动局面,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纲要》指出,要推动全社会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健全普法责任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促进社会规范建设,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依法惩处公德失范的违法行为。要加强权利保护,健全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保障行政执法中当事人合法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引导社会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 要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增强社会安全感,完善平安中国建设协调机制、责任分担机制,依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要依法治理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培育良好的网络法治意识。坚持依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弘扬时代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保障公民依法安全用网。02二、建设法治社会BY YUSHEN1、建设法治社会的总体要求建设法治社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全方位、长期性的努力。法治社会建设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型地厉行法治,也包括心灵、价值、行为、秩序、制度全面体现法治精神、法治规范和法治要求。法治社会建设意味着法治观念、法治精神、法治信仰不断深入人心、浸润人心、内化于心,进而实现人的心灵的治理;法治社会建设也意味着法律规范成为人们一切行动的基本准则;法治社会建设还意味着构建完善的社会规范和法律制度体系,使之成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保障。BY YUSHEN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1)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法治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BY YUSHEN“法治精神”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这种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既吸纳并体现了人类法治文明的共同规律和基本价值,又立足于并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国情和特定价值文化。法治精神理性精神诚信守法的精神尊重法律权威的精神权利与义务对称的精神依法维权和依法解决纠纷的习惯。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土壤,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支柱。一是树立法律信仰。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们对法律越是尊重与信仰,法治意识与法治氛围就越浓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应以此为契机,加强法治文化教育,引导人们逐步形成对法律的信仰。二是坚定走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引导公民树立崇尚法治的信念,培育和发展法治文化,促进全社会尊法、护法、守法、用法,使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信念和追求目标。法治意识是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主动地遵守宪法和法律。BY YUSHEN(2)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BY YUSHEN(3)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健全司法救助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在司法制度运行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上,对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因素而难以通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救济手段保障自身权利的社会弱者,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它作为实现社会正义和司法公正、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行为,在国家的司法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BY YUSHEN司法救助,又称诉讼救助,是指司法机关对于当事人因经济确有困难,向政法委申报给予经济救助的制度。国家司法救助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坚持辅助性救助。国家司法救助是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的当事人,采取的辅助性救济措施。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特定案件当事人生活面临的急迫困难。对同一案件的同一当事人只进行一次性救助。对于能够通过诉讼获得赔偿、补偿的,一般应当通过诉讼渠道解决。——坚持公正救助。严格把握救助标准和条件,兼顾当事人实际情况和同类案件救助数额,做到公平、公正、合理救助,防止因救助不公引发新的矛盾。——坚持及时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办案机关应根据当事人申请或者依据职权及时提供救助,确保及早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属地救助。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当事人,不论其户籍在本地或外地,原则上都由案件管辖地负责救助。BY YUSHEN(4)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推护权益。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诉讼方式——法院判决非诉讼方式——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当事人和解、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仲裁、信访等。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调研,思考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BY YUSHEN子议题3:BY YUSHEN03三、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通过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法治社会内涵基本特征内涵课堂小结要求意义总体要求具体措施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8.3 法治社会教学设计课题 法治社会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政治 年级 高一课标要求 列举事例,阐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意义。学习 目标 必备知识:了解法治社会的三个具体的表现,清楚法治社会的内涵。知道四个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任务,清楚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关键能力:结合日常新闻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其同课本中法治社会内涵或建设任务的联系;能结合生活事例,辨别相关行为是否合法并能通过自行查找资料核实自己的判断;可区分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解决社会纠纷的机制。核心 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建设法治社会、促进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信心。 科学精神: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特征和要求,理解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 公共参与:在日常生活中,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重点 1、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2、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难点 1、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和内涵 2、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和意义议题 主议题: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子议题:1、结合法治社会的内涵,谈谈为什么要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2、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谈谈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3、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调研,思考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男子不戴口罩还打折人门牙,法院判了! 观看视频 思考议题 初步感受法治社会建设。讲授新课 观看视频,结合“红灯停,绿灯行”是大家都明白的通行规则,不是你弱就有理,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具体体现。 探究1:结合法治社会的内涵,谈谈为什么要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探究成果: 一、法治社会的内涵 1、内涵 2、法治社会的具体表现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具体,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学习《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的内容,分析如何建设法治社会,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总要求和具体措施。 探究2: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谈谈如何建设法治社会? 探究成果: 二、建设法治社会 1、建设法治社会的总体要求 2、建设法治社会的具体措施 通过理解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和掌握法治社会的建设要求,理解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公民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讲授新课 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调研,分析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探究3:结合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调研,思考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 探究成果: 三、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理解和掌握法治社会的意义,自觉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建设法治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为落实良法善治、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围绕法治社会,分析并理解法治社会建设的内涵、特征和意义,与全社会一道,参与推动法治社会建设。板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3 法治社会.pptx 8.3.1 27岁男子不戴口罩一拳打出36万赔偿加缓刑.mp4 8.3.2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印发.mp4 8.3.3庄严在拉萨调研法治社会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时强调_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西藏平安西藏_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mp4 8.3《法治社会》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