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一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第二部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目录第七课 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1.“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字之差,含义却有了很大的差别。下列对“法制”和“法治”的区别表述正确的是①法治国家一定有法制 ②法制包括了法的实施③法制国家一定有法治 ④法治不包括法律制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D探究与分享请自主阅读教材80页的探究与分享,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有法制就一定有法治吗?请说说“法制”和“法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法律:社会规范、行为准则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相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而言;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个各种制度(在立法、执法、司法到法律监督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静态法治: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一个国家法律再多,如果不遵循法治原则,就不能说实行法治。动态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法制),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地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3)其他P73单元导语+P74课引言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为什么)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科学内涵(是什么:3533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个前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个制度保障)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一个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有法可依)、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个体系)坚持依法治国(全体参与)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政府)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5331(3个一、5个体系、3个依法、3个法治、1个目标)关键词巧记3个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5个体系1个目标3个法治3个依法总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大(市级以上)国家行政机关监察委员会司法机关社会和公民全面依法治国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对不同主体的要求依法执政,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治国、更加扎实地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向着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不断前进。3.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要求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2)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2.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1)原因: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要求: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原因: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2)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不等于≠同样、相同(有些权力、权利并非人人享)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人大代表:人身特别保护权18岁以下公民不享选举与被选举权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不享选举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集会等自由反对特权和歧视;平等允许合理差别;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平等;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5. 坚持依法治国(外在约束)和以德治国(内在约束)相结合(1)原因: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2)要求: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6.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原因: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2)要求: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原则必要性总目标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课堂小结1.《韩非子·有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就是法治精神的真谛。这启示我们要( )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法治道路的选择也自然如此。这启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 )①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③以保护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及其科学内涵(是什么)(2)科学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治方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工作重点、总抓手: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方向: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总目标:1.法律:社会规范;2.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3.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亚里土多德对法治的界定是:法治就是已经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制约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利,是法治的两个核心要素。4.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3)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4)在配套环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经院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法制指一个国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却强调一个国家处于依法治理的一种状态。法制的内涵比法治要小的多。法制着重讲的是法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及与此相关的制度,而法治的内容就要丰富的多。1.法律:社会规范、行为规则;2.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法制是指一整套法律规则以及法律的制定与实施等个各种制度(在立法、执法、司法到法律监督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静态);3.法治:又称法律的统治,是与“人治”相对应的一种治国方法,法治表达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括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动态)4.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2)在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从实践上看,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法制),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联系: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7.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pptx 习近平法治思想.mp4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