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不等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基本不等式

资源简介

“动得及时更精彩”
———— 谈一节数学公开课的教学再设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数学高考考试大纲较之以前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除考查学生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还要考查“数学思维”的能力。而现今的数学命题愈发侧重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考查,且主要考查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高考的新变化,实施高效教学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特别关注的话题。
不久前,听了一节§6.3 基本不等式的高三复习课,对这堂课留下很深的印象。把这节课记录如下,供大家探讨!
课堂实录
1、 知识回顾:
(1)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1 代数解释:;
2 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 ——学生回忆证明 过程
3 “和定积最大,
积定和最小,” ——公式简单应用概括
(2)公式的常见变形:
①, ②,() ③ ④min{a,b}≤≤max{a,b};
——有效扩充
小例:已知,求的最大值。
解:,
=≤=,当且仅当
即时,ymax=. (解法很优美,学生很惊讶!)
(3)公式推广:
(1)若a、b、cR,则,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2)若a、b、cR+,则,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3)若aiR+,则(i=1,2…n);
(4)若aiR+,则
(i=1,2,3,…n)
(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和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必须保持同步、相当,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信息量的优化!此处有教师输入信息过多之嫌。)
2、典例讲解:
例1.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下列最值:
(1)
(2)
(3)
解略.
例2.(1)
(2)
解略.
3、 课堂小结;
4、 作业布置;
【课后观感】
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看,这位老师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很好的专业教学素养,知识复习来自课本,又高于课本,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同时,又关注到了高考一线的前沿动态;知识应用方面:例题选择典型,解法灵活;一题多解,多题一解,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高考复习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但是,我注意到:这节课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接受的信息多来自教师的“讲授”,而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换言之,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够,教师课堂“向导”的作用很充分,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被调动起来,主体地位也就没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以上的认识,可否对这节课作这样的调整:
1、“一试身手”,练习引入:课本P92练习1 1,2;
(1)在下列函数中,最小值是2的为 ( )
A B
B D
(2)设的最小值为——————————————。。
【设计新意】:
典型而又是学生“熟悉”的小练习,对于启动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无疑要比教师的说讲要有效得多!
2、点题板书: §6.3 基本不等式
请学生叙述基本不等式并证明之;
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
基础知识梳理:
(1)如果a,b都是非负数,那么,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4 代数解释:;
5 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 ——学生回忆证明过程
6 “和定积最大,
积定和最小,” ——公式简单应用概括
(2)公式的常见变形:
①, ②,() ③ ④min{a,b}≤≤max{a,b};
3、知识应用:
例1.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下列最值:
(1)
(2)
(3)
解略。
归纳点评:“和定积最大,,积定和最小,.”
推广拓展:
若a、b、cR,则,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若a、b、cR+,则,当且仅当a=b=c时,等号成立;
若aiR+,则(i=1,2…n);
若aiR+,则
(i=1,2,3,…n)
思考:
已知,,求的最大值。
例2.(1)
(2)
思考:求函数的最大值.
解:、,
2.
【设计新意】
增加思考题设置,能使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所增加。同时,更好的也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求,拓展学生视野!
三 课堂小结;
四 作业布置;
【设计感悟】:
1. 课本练习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熟悉的基本不等式的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书本——§6.3 基本不等式”上来。确立这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作好课前热身。同时,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需要,更具人文关怀!
2.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设计旨在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为高三学生略显沉闷的学习生活注入一些活跃元素,舒展一下学生思维,较之前面的教学设计更具吸引力!
3. 例、习题讲解后的归纳拓展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归纳拓展后的思考题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厚度”,也有利于培养思维的辩证性!
教学反思:
一、若基础知识的复习停留在再现复述阶段,容易造成学生对基础知识只知其然,弱化甚至忽视知识复习“过程”教学,即复习基本概念、原理、定理、公式的形成、推导过程、相互联系和应用范围。现代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基于教学活动之上的平等对话、情感交流、智慧碰撞、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关注预设教学任务之外,也要重视课堂生成,特别是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课堂参与。
二、优秀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且体现本课数学实质的“主线”。否则,预设很难产生期待中的生成,生成也不会围绕预设,预设与生成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三、教师自己应主动提高把握前沿高考动态的专业水准。具体说来,就是教师要关注、指导、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发展。因为数学能力的形成、发展与数学思想方法一样,首先是通过知识的复习教学,特虽是通过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推导数学公式、定理、结论的过程得到培养和锤炼的。其次解题训练也是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题来展开,围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营养和滋润:如何在课堂上主动获取知识和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何在课堂上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