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六 建设美丽中国 共筑生命家园【热点】热点1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25日下午,习近平来到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听取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并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他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热点2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1日发布中国人口最新数据。全国人口共141 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下同)的133 972万人相比,增加7 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 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 930人上升为15 467人,人口素质不断提高。热点3 2021年是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开启竞争的元年。这段时间“碳中和”“碳达峰”再度成为热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在7月30日的会议上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国已经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正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将推出“1+N”政策体系。作为顶层设计,其涉及碳达峰、碳中和在全国和各个地方、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政策措施,主要目的是在各主要领域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转型和创新。【考点链接】1.正视发展挑战;2.共筑生命家园。【相关设问】1.我国人口现状、特点有哪些?(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3)新的特点:①总人口增速趋缓;②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③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④老龄化加剧;⑤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根据我国的人口国情,我国应坚持哪项基本国策?为什么要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基本国策:计划生育。(2)目的:①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②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③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3.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①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②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4.我国资源环境问题面临着哪些危机?①资源日益短缺;②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③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5.我国的资源现状有哪些特点?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③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6.我国资源问题的影响与后果有哪些?①导致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②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我国的环境形势是怎样的?①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②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8.环境恶化的影响及危害是什么?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9.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①转变发展方式。②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0.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1.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2.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什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13.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道路?①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14.怎样坚持绿色发展道路?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④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⑤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热点演练】1.(2021·江西中考)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下列数据可知( )人口普 查次序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文盲率第六次 8 930人 9.08年 4.08%第七次 15 467人 9.91年 2.67%A.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B.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改善C.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D.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2020年6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过去一年,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这表明,我国( )A.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环境恶化加剧B.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经解决C.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已经实现可持续发展D.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做好分类利国利民。生活中,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不是易事。要将“小事”变成“易事”,公民应该( )①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再利用 ②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 ③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常识 ④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1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这启发我们公民( )①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言行作斗争,加大执法力度 ③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④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漫画《选择》启示我们( )①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禁止砍伐森林 ④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至2021年5月11日,中国总人口141 178万人,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长69.73%。材料体现了( )A.我国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B.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的基本特点C.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剧D.我国人口基数大、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特点7.(2021·赤峰中考)近期,云南野生亚洲象走出森林、穿越村镇,一路向北而行。人们加强对其监控和研究,却并未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反而适当进行救助。这一救助行为反映了人们( )A.对放弃经济发展,实现退耕还林的美好愿景B.对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渴望C.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D.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需要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需要( )①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大力运用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停止开发陆地资源 ③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禁止资源消耗的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1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有( )①“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 ②开发利用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 ③研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近年来,百色市把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质量优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得到实惠,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开发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③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彻底改善 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百色山青水秀生态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45%,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不断深化,老百姓纷纷称赞百色城市环境更整洁,居住出行更舒心。这体现百色市( )①大力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②推行经济优先发展政策 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1·武汉中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捕。这一举措( )A.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应消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体污染问题,维护了生态平衡C.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的保护修复D.说明我国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13.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启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活动要求的是( )A.某市民长期驻守在社区垃圾投放点,细心指导居民如何正确分类B.某中学生参加志愿行动,向社区居民宣传私家车微水洗车方法,带动居民节约用水C.某退休教师自费筹建公益性浅海生态环境区,建设适宜鱼类回游产卵的人工礁场D.某75岁老人17年来每天坚持在沙漠边缘砍树生火做饭14.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共筑生命家园,有你也有我。在我们家庭和社区里,可以参加的、身体力行的环保行动有( )①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 ②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③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 ④出行只乘坐公交车、不开私家车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十四五”规划纲要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1)结合材料,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怎样做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16.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25日下午,习近平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了解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并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他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1)“保护漓江,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体现了我国坚持的哪项基本国策?(2)结合习总书记的嘱托,谈谈推进漓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3)小阳读了上述材料,向本班同学发出“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倡议,请你将小明的倡议书补充完整。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也是桂林的山水之魂;是美丽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珠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漓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我倡议:① 。② 。③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小阳2021年10月12日17.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一时成为高频词。九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这一高频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探究一】读懂“中国承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向世界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交流分享】(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作出这个承诺的原因是什么。【探究二】领悟“中国贡献”下面材料(图)体现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这是“中国承诺”的底气。【交流分享】(2)上述材料(图)对我国今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什么启示?【探究三】学会“绿色生活”交通行业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领域,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多个部门。【交流分享】(3)从绿色出行的角度,谈谈我们可以为实现降碳目标做些什么。答案【热点演练】1.(2021·江西中考)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下列数据可知(D)人口普 查次序 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文盲率第六次 8 930人 9.08年 4.08%第七次 15 467人 9.91年 2.67%A.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B.我国人口性别结构改善C.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D.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2020年6月2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过去一年,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过去一年,各地各部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这表明,我国(D)A.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环境恶化加剧B.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已经解决C.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已经实现可持续发展D.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文明3.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做好分类利国利民。生活中,垃圾分类虽是小事,却不是易事。要将“小事”变成“易事”,公民应该(D)①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垃圾资源化再利用 ②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 ③树立环保意识,掌握垃圾分类常识 ④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1年4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这启发我们公民(C)①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与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言行作斗争,加大执法力度 ③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④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5.漫画《选择》启示我们(D)①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②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③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禁止砍伐森林 ④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6.“大国点名,没你不行。”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截至2021年5月11日,中国总人口141 178万人,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04个百分点,流动人口增长69.73%。材料体现了(D)A.我国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B.我国总人口增速趋缓的基本特点C.我国人口素质偏低和老龄化加剧D.我国人口基数大、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特点7.(2021·赤峰中考)近期,云南野生亚洲象走出森林、穿越村镇,一路向北而行。人们加强对其监控和研究,却并未对其构成任何伤害,反而适当进行救助。这一救助行为反映了人们(C)A.对放弃经济发展,实现退耕还林的美好愿景B.对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渴望C.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践行D.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的需要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这需要(B)①增强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大力运用科技开发海洋资源,停止开发陆地资源 ③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禁止资源消耗的方针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1年3月15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下列举措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有(C)①“中国天眼”正式对全球开放 ②开发利用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 ③研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施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0.近年来,百色市把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质量优良,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得到实惠,老百姓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A)①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②开发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③我国生态环境已经彻底改善 ④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百色山青水秀生态美,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45%,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随着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不断深化,老百姓纷纷称赞百色城市环境更整洁,居住出行更舒心。这体现百色市(C)①大力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②推行经济优先发展政策 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1·武汉中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捕。这一举措(C)A.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应消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体污染问题,维护了生态平衡C.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的保护修复D.说明我国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13.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联合启动“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系列活动。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活动要求的是(D)A.某市民长期驻守在社区垃圾投放点,细心指导居民如何正确分类B.某中学生参加志愿行动,向社区居民宣传私家车微水洗车方法,带动居民节约用水C.某退休教师自费筹建公益性浅海生态环境区,建设适宜鱼类回游产卵的人工礁场D.某75岁老人17年来每天坚持在沙漠边缘砍树生火做饭14.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共筑生命家园,有你也有我。在我们家庭和社区里,可以参加的、身体力行的环保行动有(B)①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 ②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 ③种植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 ④出行只乘坐公交车、不开私家车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十四五”规划纲要第十一篇“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1)结合材料,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答: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③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怎样做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答: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6.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25日下午,习近平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了解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并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他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1)“保护漓江,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体现了我国坚持的哪项基本国策?答: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结合习总书记的嘱托,谈谈推进漓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答:①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③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④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⑤有利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小阳读了上述材料,向本班同学发出“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的倡议,请你将小明的倡议书补充完整。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漓江是桂林的母亲河,也是桂林的山水之魂;是美丽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也是珠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漓江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我倡议:①树立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②积极宣传漓江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漓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③落实保护漓江生态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行动,如随手捡起垃圾、多植树;在生活中养成循环用水、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同学们,行动起来吧!小阳2021年10月12日17.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一时成为高频词。九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这一高频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探究一】读懂“中国承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向世界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交流分享】(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作出这个承诺的原因是什么。答:①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②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探究二】领悟“中国贡献”下面材料(图)体现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这是“中国承诺”的底气。【交流分享】(2)上述材料(图)对我国今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什么启示?答: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探究三】学会“绿色生活”交通行业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领域,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多个部门。【交流分享】(3)从绿色出行的角度,谈谈我们可以为实现降碳目标做些什么。答:出门步行或骑自行车,少乘坐私家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