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水循环

资源简介

《水循环》课题讲座
主讲人: 时间:11月28日
一、课程目标解读:
内容: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解读:本条 “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条课程标准内容表达了三个要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体现了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所以需补充河流水的补给类型。
二、课题分析
课题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内容属于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水圈与其它圈层间的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种具体表现,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对水循环影响频繁,有利有弊行为对水循环影响值得人类的反思,所以学习其意义重大。
课题内容体现:
本课题体现在湘教版教材的第59页到第61页中,教学内容包括4部分:1.水循环的概念;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水循环的主要意义;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材从陆地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之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教材设计了两个关于水循环的学生活动内容,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关于水循环意义,教材未加明确说明,而是分散在具体内容的介绍之中,具体反映在以下三方面: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的传输转化;三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课题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课题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
专家建议:本课题国家课时安排为1课时,专家建议本课题教学建议为: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学中宜采用多媒体或板图进行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水循环过程,把握以下主要要点:1.归纳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动力来源;3.水循环过程中热量的吸收与释放;4.水循环的意义
对水循环的教学,教材对各水循环环节的水量未加说明,图示箭头中也未加区分。为了说明陆地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教学时可适当补充其数量的差异。如海洋蒸发的水汽,绝大部分造成了海上降水,只有一小部分(不到10%)输送到陆地上空,形成陆上降水。
第60页阅读材料宜作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材料。
第60页的活动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水资源永续利用问题是否正确”
三、本课题在三?五?三学导型课体现
结合我校实际应为3课时。在三种课堂中实施策略如下
一、问题生成学导课
情境引导,激发欲望(2分钟):“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佳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从而导入。
自主学习,结构预习(20分钟)学生结合导学单,采取六动预习法,进行结构化预习。教师巡视督导。尽量不大声指导学生。
问题发现,小组评价(5分钟)学科长组织成员互批互改,并进行评价。
组内展示,合作探究(10分钟)学科长组织成员进行成果展示,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学术助理。
归纳共性,生成问题(3分钟)第二次生成共性问题,将问题生成卡反馈给教师。
二、问题展示解决课
问题引领,合作学习(2分钟)学生围绕上节课生成的问题(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具体意义),进行讨论,教师巡查。
小组展示,生生质疑(25分钟)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内派出代表进行展示。展示形式要多样化。共性问题要2个小组,问题一(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要2小组;问题二(水循环的类型和主要环节)要3个小组;问题三(河流补给类型)要2小组。在展示时,其它小组要积极思考并质疑问难。
师生质疑,拓展延伸(5分钟)教师要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结论。对小组展示不到位的要进行补充。如实例中“水汽输送”,内陆循环环节(新疆的坎儿井,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冰雪融水,塔里木河),人类对水循环影响的有利行为和有害行为等等。
问题训练,评价指导(5分钟)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巩固训练,一般为4个左右的选择题。
归纳总结,知识升华(3分钟)小组进行归纳,教师作相应的补充。如河流补给在我国的具体体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不同地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
三、问题拓展提升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5分钟)要以问题形式直入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组拓展,总结归纳(5分钟)小组根据教师引出的问题,把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发现规律。
问题训练,合作评价(15分钟)通过拓展单,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科长组织成员互评。
关键问题,师生共探(10分钟)小组内共性问题在全班作出展示,教师要引导、点拨。
归纳总结,体验成功(5分钟)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主归纳,让学生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快乐。
为了达到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目标要求,选取了以下题和材料:
选择题:下列地理现象中,仅属于陆地水循环的是( )
①黄河下游山东境内冬季和春季的凌汛 ②夏季,天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冰雪融水汇入塔里木河 ③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引地下水灌溉农田 ④所有流经热带沙漠地区的河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下列地理现象中,直接参与海陆水循环过程的有( )
A.滚滚长江向东流 B.祁连山的冰川 C.塔里木河河水的蒸发 D.没有登陆的台风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各环节能施加影响的是( )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径流输送 D.蒸发
.读图,该图表示我国东部地区的海陆间水循环,AD为近地面,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
A.影响我国的夏季风属于环节③
B. 我国沿海台风登陆最频繁的时候,也是①数量最大的时候
C. 非季风区的河水不可能通过①来完成海陆间循环
D. 环节②形成的能量根本来源是地面
读图题:
读我国两区域河流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中两湖泊对河流的作用:
① ,② 。该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2)乙图中河流的补给水源是
径流季节变化较甲图中河流 。径流年际变化较甲图河流 。
(3)甲图所示地区水循环的主要方式是 ,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四、高考命题研究:
本课题以图和文字材料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近5年宁夏卷高考中占了2/5。以选择题和综合题形式考查。
如〔2010·全国文综新课标,1~3〕选择题l~3题。此题设计巧妙,要求学生有缜密的心思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确定该区域为新疆(备考中要求学生记忆乌鲁木齐的经纬度88°E,44°N,很有必要),这是考生必须能够做到的。定位后,就可确定第1题,北疆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第2题的迷惑性非常大,不仔细审题很多学生都会选择B,但那样出题就过于直白了。一定要注意时间段,材料中说的是“2010年5月初,该区域气温骤升”,试题问的是“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正是因为之前的气温偏低,积雪没有完全融化等到5月气温骤升,才一下子融化,发生了洪水。要求学生除掌握有关水循环的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读信息的能力的。
(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36.有(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考查该国水资源短缺原因; 以及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该题(1)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国为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该国(岛国)虽然多雨,需明白降水量多的国家,淡水资源不一定丰富,由于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河流短小,没有大的湖泊,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再加之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可知大坝可以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该国除建水坝外,还可以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海水淡化和废水(污水)回收利用等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此外:(2011年高考安徽卷)25-26题考查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变化。
《水循环》课题讲座测试题
1.本课题的课标内容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2.本课题在章节的地位是什么?
3.本课题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
4.本课题的重点突破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5.本课题的难点突破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6.举实例说明人类对水循环的施加影响有哪些?
7.设计本课题情景导入材料有哪些?
8.设计本课题的板书设计
〔2010·全国文综新课标,〕下图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据此完成9-10题。
10.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 B.印度洋
C.大西洋?? ?? D.北冰洋
11.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二中地理学科课题讲座评价表
教师姓名
 
学科
2012年 月 日
任课年级
 
课题
 
权重
得分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课标
1、说课标:即说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本课题内容中的具体体现。
5
教材分析
2、说地位:本课题内容在课程或单元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即本课题的价值) 3、说联系:本课题主要知识点和能力点与前后教材内容的联系。 4、说内容:简要、准确地说出本节课的内容。
15
教材处理
5、说教材处理:对本课题教材的加工、重组、所做的删减、增加、充实、拓展、修改以及顺序的调整。并说清这样处理的价值。
10
教学目标
6、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和认知特点(即学情)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10
重点难点
7、说重点、难点的确定。 8、说重点、难点确定的依据。 9、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
10
教法学法
10、说明教学思想、方法、模式、策略的选择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用。 11、说明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0
教学手段
(材料和题)
(三?五?三学导课)
12、说明教学手段选择的依据和所设计的教学情境。 13、说明教学手段的选用对最优化地达到教学目的的思考与分析,体现出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材料、题等进行教学。
10
教学程序
(三?五?三学导课)
14、说课堂教学结构以及各课型的时间分配;如课前准备、新课导入、新课展示,师生质疑、拓展提升等。 15、说教学流程: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环节。
15
课后反思
16、对本课题内容的自我评价或教学反思。
5
教师素养
17、板书书写流畅,工整规范,没有错别字。 18、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楚,表达准确。 19、教态自然,仪表端庄,精神饱满,富于感染力。 20、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讲座内容。
10
备注
 总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