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盛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最后的盛世

资源简介

课 题 最后的盛世 课 1时 总第 9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曾跟东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理解这一时期社会呈现的繁华景象及其原因。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理解、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呈现出的繁盛景象;同时,要对盛世背后所隐藏的危机有所察觉,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盛世”的自豪之情,对“最后”的惋惜之情,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明清时期吴越等地的“奢侈风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教学重点 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
上一节课介绍的有西方国家先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生:略当西方各国陆续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时,中国进入什么时期?这一时期有什么特征?看书P-33后思考回答。生:明清时期,最后的盛世(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但皇权高度强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师:明清时期被称为最后的盛世,哪盛世景象又体现在哪里?看书P-33-35后,归纳回答。生:人口众多、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繁荣、商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服务性行业的兴起)师:结合图片回答问题:从图5-58中你能发现什么?生:一是以丝绸业为代表的手工业比较发达;二是商业比较繁荣,有专门的店铺。师:讨论“为什么明清时期江南的棉纺织业比较发达?”生:元代黄道婆把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带回松江,促进了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这里的棉纺织业更为发达。师: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已经无人说起,相反,当时流行另外一种说法“湖广熟,天下足”。民谚的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生:南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当时的苏湖地区农业十分发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明清时期,江南的先进棉纺织技术使得种植粮食的人数量减少,从事棉纺织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明代开始,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并逐步推广,为江南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生产部门创造了条件。此时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长很快,除了满足本地粮食需求外,还销往江浙、徽州等地。所以,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师:观察图5-59、5-60,讨论出现这些情形的原因。生: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工艺精湛,商路发达,因此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出示有关茶馆、酒楼、戏院的图片,师:思考:为什么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风俗产生了何种影响?你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生:经济的繁荣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城镇居民对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师:结合陆楫的话来谈;思考如何看待当时社会风尚发生的一些变化。生:略小结1:这一时期,农业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展示明长城和避暑山庄的图片师:介绍相关的史料,思考1:明朝为什么要大修长城? 生: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统治者南下扰掠。思考2:“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师:“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你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生: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师:虽然明清对民族政策有所不同,但明清两朝和少数民族关系都有了新的发展。请看书P-35-36,归纳明清两朝和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史料。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清对藏族的统治(册封宗教首领:金瓶掣签、设立驻藏大臣、修建寺庙等)明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补充说明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政策)等。师:对叛乱的少数民族,清代统治者采取寺庙政策?生:坚决镇压。师:清代统治者在进行平定叛乱中,采取恩威并用的民族政策中,施“威”的方面,这种政策有利于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统一。师:在正确的民族政策下,取得了哪些积极的作用?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边疆地区的积极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清朝的疆域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出示《清朝疆域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思考:①说出清朝疆域四至。 ②对比《清朝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图》,找出其中的异同。(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课堂作业:P-21,16题内容略(见作业本)
作业设计 《社会作业本》 P18-19页 填空题:1、2、3,选择题6、7、8,综合题:13、14
板书设计 一、最后的盛世1、17世纪时的中国---经济相当繁荣人口显增、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地区)、手工业繁荣、商业发达(商帮出现)、工商业市镇兴起、国际贸易增长2、社会生活变化服务性行业兴起、市民生活活跃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明修长城清修庙-----两朝民族政策的差异2、清朝民族政策承德避暑山庄---联络功能、土尔扈特部回归、册封达赖与班禅、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平定新疆地区的叛乱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两课时合上一节课,内容杂、线索多,但由于事先本人较好的理清两框的各自线索,突出重点,层层细化和分解,使本堂课的上课效率较高,学生基本能围绕教学的预设较有兴趣的展开,但时间的限制,使个别问题不能得到充分的探索,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有效得的展开。看来,课堂不必追求面面俱到,特别是上浓缩课时,在落实教学任务时,更应凸显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批改时间
讲评时间
典型问题记录
纠改措施
实验中学教务处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