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1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课 2时
总第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曾跟东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通过对外国列强的入侵时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的学习。知道并能说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典型事例,如清朝官兵抗战,关天培壮烈殉国的感人故事和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壮烈牺牲的事迹;也有普通百姓抗战,如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

方法
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并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分析、归纳出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抗争却不能赢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宏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报效祖国、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国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抗争,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的史实。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抗争却不能赢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课前由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如关天培、葛云飞、邓世昌等人的事迹,教师也可以帮助收集)
上课时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收集的图文资料,生动而富有激情地介绍英雄人物和爱国群众的英勇斗争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阅读资料: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假如我们身处那个年代,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希望我们扮演怎样的角色?战地记者、军官、战士、普通百姓、文弱书生······
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通过活动施展才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漫画和侵略国的知名人士对本国侵略行为的谴责,更能激起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感,并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这一设问似乎与本课内容无直接关系,但身临其境考虑民族危亡,并用这样一种自然实在地表述形式,肯定要比问“你身处那个年代,你怎样挽救民族危亡”更贴近初中学生,更能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情怀。)
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读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的数据资料,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
教师就这一问题的解答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全面分析;客观地分析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要清楚在战争中清朝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这些优势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势?发挥这些优势必须具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等等。阅读背景资料,讨论中国战败原因。
史料一:关于军备,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永远没钱。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史料二: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三: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阶段总结:通过失败原因的解答,学生自然感受到工业文明带给中国的强烈冲击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列强在军事
教材关于两次侵华战争的讲述侧重于背景及结果影响,而对战争失败原因未作具体介绍。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一定背景资料。查找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融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上的优势。
简介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读丘逢甲《春愁》,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怀?古今联系,关注现实。
让学生收集一些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相关资料。然后课上提问: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带来新的灾难、严重的自然灾害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有何意义?”(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任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它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小结:悲壮的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正是中国人们不屈不饶、前仆后继的英勇抗争,列强始终不能灭掉中国。
两岸关系不容乐观,时事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展示当前讽刺台独的政治漫画,结合课文插图,古今联系,从漫画和图片中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原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作业设计
作业本:P—37-42
3、16、18
板书设计
二、悲壮的抗争
1、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抗争
2、
教 学 反 思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批改时间
讲评时间
典型问题记录
纠改措施
实验中学教务处制
课 题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课 2时
总第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曾跟东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通过对外国列强的入侵时中国人民进行的顽强抵抗和英勇斗争的学习。知道并能说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典型事例,如清朝官兵抗战,关天培壮烈殉国的感人故事和甲午战争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官兵壮烈牺牲的事迹;也有普通百姓抗战,如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割占台湾的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过程

方法
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并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分析、归纳出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抗争却不能赢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通过学习,宏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报效祖国、自强不息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国人开展多种形式的抗争,展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的史实。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中国人民的抗争却不能赢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课前由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近代史上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如关天培、葛云飞、邓世昌等人的事迹,教师也可以帮助收集)
上课时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收集的图文资料,生动而富有激情地介绍英雄人物和爱国群众的英勇斗争的故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阅读资料: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谴责
假如我们身处那个年代,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希望我们扮演怎样的角色?战地记者、军官、战士、普通百姓、文弱书生······
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并通过活动施展才华,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漫画和侵略国的知名人士对本国侵略行为的谴责,更能激起学生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情感,并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这一设问似乎与本课内容无直接关系,但身临其境考虑民族危亡,并用这样一种自然实在地表述形式,肯定要比问“你身处那个年代,你怎样挽救民族危亡”更贴近初中学生,更能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情怀。)
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假如道光皇帝信任并重用林则徐,鸦片战争中国有无可能取胜?读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的数据资料,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
教师就这一问题的解答作一些指导,如指导学生从国际、国内两个因素,全面分析;客观地分析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要清楚在战争中清朝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劣势?这些优势是否可以抵消全部的劣势?发挥这些优势必须具有哪些条件?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等等。阅读背景资料,讨论中国战败原因。
史料一:关于军备,政府搜刮民脂民膏,可是该用钱的地方却永远没钱。以武器装备为例,清军尚处于冷热兵器混用时代,只有精锐部队能够装备火器,而这些火器绝大多数是明朝时期仿造西方的“鸟枪”,比英军的武器装备落后二百余年。由于军费短缺,克扣成风,有些鸟枪甚至是康熙初年制造的,已经用了一百五六十年。清朝的财政严重入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靡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史料二: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尔。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林则徐致友人信中语,引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三:1841年4月16日,……道光帝根据前方主帅奕经的请求,调广西兵1000名增援浙江。6月29日,该部头起、二起共550人到达,后两起450名尚在途中。而英军此时已放弃宁波,攻陷乍浦、吴淞,正浩浩荡荡驶进长江!奕经连忙将该部再派往江苏。一直到战争结束,该部未参加任何战斗。──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阶段总结:通过失败原因的解答,学生自然感受到工业文明带给中国的强烈冲击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列强在军事
教材关于两次侵华战争的讲述侧重于背景及结果影响,而对战争失败原因未作具体介绍。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一定背景资料。查找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筛选、综合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来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地、理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融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上的优势。
简介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读丘逢甲《春愁》,反映作者怎样的情怀?古今联系,关注现实。
让学生收集一些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和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相关资料。然后课上提问: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清朝政府的腐败统治、阶级矛盾的激化、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带来新的灾难、严重的自然灾害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为什么会失败?”(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有何意义?”(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任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它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小结:悲壮的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正是中国人们不屈不饶、前仆后继的英勇抗争,列强始终不能灭掉中国。
两岸关系不容乐观,时事教育不可忽视。教师展示当前讽刺台独的政治漫画,结合课文插图,古今联系,从漫画和图片中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强调“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原则,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作业设计
作业本:P—37-42
3、16、18
板书设计
二、悲壮的抗争
1、鸦片战争与甲午战争的抗争
2、
教 学 反 思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批改时间
讲评时间
典型问题记录
纠改措施
实验中学教务处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