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3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课 4时
总第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曾跟东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斗争背景、经过及结果。
过程

方法
通过资料、图片的比较,交接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同立场,理解资产阶级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中国资产阶级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了解,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抉择的道理,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
教学重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场及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出示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图片,观察他们的不同。
生:一个留辫子,着长袍;一个剃短发,着中山装。
师:着装的不同折射l工业文明浪潮冲击下,中国两种观点立场的对立,今天我们来了解两位领袖领导的两次运动,即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阅读课文P-70-71,谈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领导者及内容?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中国,引起康有为为首的举人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它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行动。虽然参加者都是举人,社会阶层狭窄,但他们联系广泛,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很大)
阅读课文,对比洋务运动,讨论: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生:列举了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指出除在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向西方学习(相同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师:这些举措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是应给予肯定的。但在实际颁布的法令政治方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也没有向资产阶级开放政权,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其改革是不彻底的。
通过谈论维新派和洋务派异同点。在学生对洋务派主张已有所了解情况下,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比较双方思想、举措的异同,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两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请学生简介变法的过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至此,变法共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师:有哪些因素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及影响?(小组合作)
生: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对反封建的勇气,脱离群众,对统治者和列强抱有幻想。启示见课本P-72页。影响:维新变法虽然悲壮地失败了,但它提倡的新观念,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面对民族危亡,维新派呼吁保国,争取富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戊戌变法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请学生简述辛亥革命的时代:
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提出——推动革命形式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师: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有什么独特之处?
生: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即实现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各自政治目标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采用了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生:政治目标,维新派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方式,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通过改良运动来实现;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实现。
师:辛亥革命有何意义,如何来评价?小组讨论
生:略
师:总结(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学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
从维新派和革命派具体实践说明,不同派别的思想的比较,通过比较,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在怎样的背景下,不同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断斗争,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思考: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为什么向西方学习屡遭挫折,谈谈你的所想所思?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中国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小结:一系列努力和抗争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解救中国,摆脱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使命落到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身上,这是历史的选择,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业设计
作业本:P—37-41
5、69、10、11、12、19
板书设计
四、从维新到革命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时间、内容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异同点
3、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启示
4、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意义
5、辛亥革命与维新运动的异同点
历史结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解救中国
教 学 反 思
在比较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维新运动的异同点,由于课本史料较为详实,学生的探究显得较为热情和较有收获,但在探讨她们失败的原因时,由于史料的不足和自身知识的欠缺,效果不理想,课前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每个班级的学生少之又少。在新课程里,想达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的效果总觉得好难,这与学生家庭或学校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有关,在农村条件不成熟啊!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批改时间
讲评时间
典型问题记录
纠改措施
实验中学教务处制
课 题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课 4时
总第 课时
课 型
新授课
设计者
曾跟东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了解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斗争背景、经过及结果。
过程

方法
通过资料、图片的比较,交接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不同立场,理解资产阶级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中国资产阶级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了解,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抉择的道理,坚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
教学重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场及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出示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图片,观察他们的不同。
生:一个留辫子,着长袍;一个剃短发,着中山装。
师:着装的不同折射l工业文明浪潮冲击下,中国两种观点立场的对立,今天我们来了解两位领袖领导的两次运动,即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阅读课文P-70-71,谈谈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领导者及内容?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中国,引起康有为为首的举人上书,要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它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行动。虽然参加者都是举人,社会阶层狭窄,但他们联系广泛,对社会的震动和影响很大)
阅读课文,对比洋务运动,讨论:两者有什么异同点?
生:列举了戊戌变法的主要措施,,指出除在军事上、经济上、教育上向西方学习(相同点)外,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师:这些举措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是应给予肯定的。但在实际颁布的法令政治方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改革,也没有向资产阶级开放政权,可见百日维新没有能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其改革是不彻底的。
通过谈论维新派和洋务派异同点。在学生对洋务派主张已有所了解情况下,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比较双方思想、举措的异同,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两次运动失败的原因,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请学生简介变法的过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开始变法,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中南海,逮捕维新派人士,杀害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至此,变法共进行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师:有哪些因素导致戊戌变法失败?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及影响?(小组合作)
生:原因: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对反封建的勇气,脱离群众,对统治者和列强抱有幻想。启示见课本P-72页。影响:维新变法虽然悲壮地失败了,但它提倡的新观念,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戊戌变法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面对民族危亡,维新派呼吁保国,争取富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戊戌变法实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请学生简述辛亥革命的时代:
生:1905年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提出——推动革命形式发展——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师:中国同盟会革命纲领有什么独特之处?
生: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即实现国家独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思考: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各自政治目标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采用了什么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生:政治目标,维新派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方式,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通过改良运动来实现;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来实现。
师:辛亥革命有何意义,如何来评价?小组讨论
生:略
师:总结(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辛亥革命的结局,传统观点一般认为,这场革命既胜利,又最终失败。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既胜利又失败的表述似有自相矛盾之嫌,就推翻清王朝而言,辛亥革命无疑是胜利了;就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来说,尽管不能说取得彻底胜利,但也不能说它的结局就意味着失败。有学者更明确提出,辛亥革
从维新派和革命派具体实践说明,不同派别的思想的比较,通过比较,能让学生体会中国在怎样的背景下,不同的阶级阶层为救亡图存,不断斗争,探索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生成记录)
命作为近代中国一次有广泛群众参加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历史使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它有终结,但不是失败。
思考:在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过程中,中国经历了屈辱、艰辛的历程,为什么向西方学习屡遭挫折,谈谈你的所想所思?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强大、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中国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小结:一系列努力和抗争的失败说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解救中国,摆脱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使命落到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身上,这是历史的选择,一种历史的必然。
作业设计
作业本:P—37-41
5、69、10、11、12、19
板书设计
四、从维新到革命
1、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时间、内容
2、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异同点
3、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启示
4、辛亥革命的背景、时间、意义
5、辛亥革命与维新运动的异同点
历史结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解救中国
教 学 反 思
在比较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与维新运动的异同点,由于课本史料较为详实,学生的探究显得较为热情和较有收获,但在探讨她们失败的原因时,由于史料的不足和自身知识的欠缺,效果不理想,课前要求收集相关资料每个班级的学生少之又少。在新课程里,想达到课程设计的教学的效果总觉得好难,这与学生家庭或学校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有关,在农村条件不成熟啊!
作 业 评 批 记 录
上交情况
批改时间
讲评时间
典型问题记录
纠改措施
实验中学教务处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