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下7.1东南亚(第1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下7.1东南亚(第1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7.1 东南亚(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东南亚,能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以及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位;
2.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东南亚的“十字路口”的位置重要性。
2.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描述大洲地理位置、气候的方法,总结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教师播放一段东南亚的风光影片。看完后教师提问:谁知道这条旅游路线所到的国家?这几个国家在哪个地区?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东南亚。
新课讲授:
【重要的战略位置】
东南亚的位置及范围
结合教材地图,读图7-1-1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东南亚包括哪几部分?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2.东南亚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1)海陆位置:(亚洲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
(2)纬度位置:(25 N—10 S)
(3)东南南亚主要包括哪些国家?
(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是临海国;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是岛国。其中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 S—25 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
(二)东南亚的重要地位
读图7-1-2,结合图7-1-1,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分析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表现在哪些方面?
(联系亚洲和大洋洲,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
2.分析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性表现在什么方面?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3.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结论:(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教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水热丰沛的热带气候】
(一)气候特征
1.展示东南亚的版图以及纬度位置,从纬度位置看,东南亚的气候应该以何种气候为主?
(纬度位置在10°S—25°N,大部分在热带地区,所以气候以热带为主。)
展示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P22图7-1-10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2.东南亚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哪两种?
(东南亚主要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3.接着展示新加坡和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的图,据此分析两种不同的气候各自的气候特点是什么?各分布在哪些地区?。
(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一)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展示相关材料和图片,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读图7-1-10和7-1-11,东南亚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2.东南亚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说出有哪些热带作物与其分布。
3.分析东南亚适合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的原因是什么?
(湿热的气候)
4.总结出东南亚的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生产在世界上所占地位。
世界最大的橡胶生产国(泰国)
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马来西亚 )
世界最大的椰子生产国 (印度尼西亚 )
世界最大的椰子出口国(菲律宾 )
世界最大的蕉麻生产国(菲律宾)
课堂练习:
见课件随堂练习。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东南亚的位置特征,包括他的战略地位,对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要性;还学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以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以学习东南亚的自然环境为主,但难度不大,因此本节课的上课节奏可以稍快一些,余出来时间更多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掌握相关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