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让我们跟随张中行先生的文字,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先生。导入新课1.运用略读的方式,抓文章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重点)。2.掌握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3.领会文章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难点)。4.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性。学习目标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隔膜》《多收了三五斗》等。他先后主持编辑过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人物简介张中行,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作者简介第一课时预学检测1.预学二:区分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读音(预学二)商酌卓越妥帖请帖字帖zhuózhuótiētiě生疏枢纽shūshū业绩痕迹jìjì累赘积累léilěi拖沓践踏tàtà颠沛流离肺腑之言pèifèi诲人不倦讳莫如深huìhuìtiè2.给红色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别扭 商zhuó rǒnɡ 长 累zhui拖tà 妥tiē 丁mǎo 年 pì 如huì 人不倦 颠pèi 流离biè 酌 冗 赘沓 帖 卯 譬诲 沛3.解释下面成语意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耻下问:学习而不知满足。厌,感到满足。教诲别人不知疲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耻,以…为耻。形容谦虚好学。1.略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两方面的内容(预学一)?整体感悟小贴士略读是一种有选择性地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1)根据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即作者的观点、写作思路、论证方法等三要素。(2)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性阅读。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略读建议:不出声,不指读,可扫读;遇到和重点关系不大的地方,可跳读。用序号标出意义段,圈画出提示思路的词语,把握文章的要点。圈画出提示思路的词语,体会下列句子的作用(任务二)。③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总起】双重否定句起突出强调的作用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小结上文】【总领下文】⑦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引出下文】⑧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略读方法抓住重要关键句指过渡句、中心句(段首、段尾)提取关键性词语(动词、形容词)待人厚(3-5段)律己严(6-8段)日常交往语文方面写话:作文用语平易自然,鲜明简洁(2)理清文章思路。课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怎样的情感?描标点、修润文章(第3段)送客(第4段)复信(第5段)待人厚写文明白如话(第6段)用语要简洁(第7段)写作求完美(第8段)律己严追思景仰关键词:躬行君子人之师表(3)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找出对应的所记叙的事情,写下你的感受或评析(任务一)。评价性语句 对应的事情 你的感受或评析④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⑧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守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鞠躬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叶圣陶这样一位在当时享有极好声誉、备受尊重的大家,能够在细节上这样谦卑,实在不易,堪为后辈学习的楷模。叶圣陶先生在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以及针对“做”和“作”分工不明的现实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叶圣陶对待这些看似很小,实则是用语方面不够严谨的大问题的态度,很好地体现了叶圣陶律己严的一面。2.作者在叙述中不仅加入自己的评论,还引用古语名言。(1)在文中将这些名言划出来,小组合作说说它们的意思,说说这些名言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体现了叶圣陶亲身实践,说到做到的品质。体现了叶圣陶对做学问异常用心,对帮助别人异常痴迷的特点,从来不妄自尊大。体现了叶圣陶既能严于律己,又将做事准则扩展到他人身上的高尚品德。引用名言是借古人的品行表现叶圣陶的品德,暗含褒贬和情感。(2)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总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然后分别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分别展开记叙。在分述叶圣陶先生这两方面的品德过人之处时,作者并非通过空乏的议论,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鲜活的事例来再现人物,使人物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动人的情感力量。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作者的评论从侧面突出强化了这一形象。3.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文章是如何表现的?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第3—5段)(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第6—8段)描标点、修润文章(第3段)送客(第4段)复信(第5段)写文明白如话(第6段)用语要简洁(第7段)写作求完美(第8段)追思敬仰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并实践了略读的读书方法,通过整体感知,梳理了文章思路,了解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高尚精神品质。第二课时体味语言1.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出来做品析(思考探究二)。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中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无限哀痛 深切缅怀 无比敬仰“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句子: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2.阅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下列加点词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任务三)。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1)常常……常常……(2)凡是……都要……第一个“常常”写出两人情感的深厚,对故人的离去饱含着深重的悲哀;第二个“常常”有对叶圣陶先生写话主张的推崇,也有叶老的主张还没有普遍受到“拿笔的人”重视的无奈。“凡是……都要……”有对叶圣陶先生提出写话主张的深重的苦心的理解,也有对“拿笔的人”的殷切的期望。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例子: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3.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思考探究三)。例子: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繁碎”一词,既写出鞭炮声连续不断、节奏快的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听到叶圣陶逝世的消息是在除夕夜,于是传达喜气的声音,也成了惊扰,感到纷乱,直至“双层的悲哀”。4.本文的语言也有“如话”的风格,请举例说明。例子: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句子短促,语气感强。略读要领抓段首、段尾等提纲挈领的句子抓评价性语句关注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位置的词语的信息关注细节处的关键词(动词、语言、反复、修饰词)板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课堂小结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圣陶先生》和朱自清的《我所见的叶圣陶》,两文中分别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生哪些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