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共39张PPT+4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共39张PPT+4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6.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六课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我国的56个民族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三千孤儿入内蒙
1、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 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一方面,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另一方面,各民族又都凝聚在一个统一的命运共同体中。
2、各族人民的贡献: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们辽阔的疆域:
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
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
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
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第四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三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中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
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从上面地图中你能看出我国行政区域是怎样划分的吗?这些省级行政区与中央是什么关系?
3.我国行政区域的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民主: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民主:行使高度自治权
集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都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统辖。
特色:既民主又集中
类型 一般行政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 特别行政区
目的 便于国家行政管理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适用范围 省、市、县、乡等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港、澳、台等地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自治程度 / 自治程度低于特别行政区 自治程度较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民族区域自治法》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拓展:
主权:法律意义上的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所辖领土范围内独立处置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最高权力。
最高性
独立性
对内
对外
中国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有一部宪法、一个中央政府。在国际交往中,我国的主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
专家点评:主权
两个基本特征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党领导建立区域性民族自治范例
探究:
1.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原因是什么?
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我国坚持了什么样的民族方针?
1、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①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致力于铲除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赢得了各族人民的信赖。
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重要性: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团结
含义: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原因: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平等
3
2
1
三者关系:民族平等是基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前提;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物质保证。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探究内蒙古取得成就的原因:
离不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离不开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方针;
更离不开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原因:
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非“居住区”
前提和基础
核心内容
非“各民族”
(2)含义:
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3)内容:
①自治地方: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不包括民族乡)。
②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不含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
③自治权:在行使一般行政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0个
由全国人大批准的建置
由国务院批准的建置
1
70年来,内蒙古以国家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为依据,先后制定和批准了565件地方法规,形成了包括众多单行条例和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自治条例在内的法制体系
2
1987年12月,自治区四届五次全委会提出全区经济发展“三项奋斗目标”,对自治区20世纪后10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
3
2012年,内蒙古对自治区内所有旅行社一律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对旅游专业村和农牧民以“农家乐”“牧户游”为主题开发的旅游项目,免征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
4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改善,覆盖城乡、趋于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体系、民族传统文化等得到较快发展。
依法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依法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
依法自主管理本地方教、科、文、卫事业
依法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主要有以下权力:
比较: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异 目 的 为了解决民族问题 解决祖国统一问题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自治程度 一定的自治权 高度的自治权
自治范围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港、澳、台
同 都享有自治权, 都是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受中央政府的管辖。
( 4 ) 前提和基础: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邓小平
思考: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何优越性?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主张民族自治,但一定要防止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来挑拨离间中国的统一,今天帝国主义又想分裂我们的新疆、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力。
——周恩来1949年7月作政协报告时指出
( 5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地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作用: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
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原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 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 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
3、作用: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实践证明,它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4、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切实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总结:为什么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要求:(怎么做)
①要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尊严,依法妥善处理影响民族关系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坚决反对和有力回击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③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三、我国的宗教政策和法律
思考:从视频看出我国实行什么宗教政策?我国为何如此重视宗教工作
2、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
(2)
(3)
(4)
1、重视宗教工作的意义:
我国有多种宗教,妥善处理宗教问题,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②种类
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
④时间
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①信与不信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③派别
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努力加强团结,凝聚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
注意:1、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并不代表国家鼓励公民信教。
2、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不允许信教。(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所武装的,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共青团员,同共产党员一样不允许信仰宗教)
3、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
①权责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②遵守法律: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③依法管理: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和司法。我国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打击犯罪
抵御渗透
遏制极端
制止非法
保护合法
拓展:正常的宗教活动VS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
指教徒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祭祀、诵经、烧香、礼拜、讲经、布道、弥撒、受礼、受戒、过宗教节日:在自己家中念经、祈祷、封斋、追思等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的范围内进行)
不正常的宗教活动:
在宗教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
宗教教徒到非宗教场所(例如学校等)进行传教、宣传有神论
相关链接: 邪教不是宗教
1、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
2、主要特征: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
3、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
4、国家的态度:取缔、严惩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
严格禁止境外宗教的渗透和发展
坚决打击宗教极端思想的传播
严密防范宗教极端行为的发生。
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注意
A、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遵守中国的法律和法规;
B、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宗教组织、宗教办事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开办宗教院校;
C、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的传教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各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时刻关注疫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各地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时刻关注疫情发展,尽己所能捐款捐物,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月2日,全国各地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已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5亿元人民币。
根据实际情况,各地宗教活动场所纷纷发出公告,春节期间暂停对外开放,暂停法会、礼拜等集体宗教活动,积极引导信教群众在家里开展祈福、礼拜等活动。
此外,多地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代表人士向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发出倡议,要求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和决策部署,增强防控意识,加强疫情防控知识宣传普及,筑牢群众健康防线;号召各宗教发挥“扶危济困、利益人群”的优良传统,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自发捐款捐物,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平安祈祷祝福,为遏制疫情蔓延势头贡献力量。
总要求: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推动我国宗教的中国化。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具体要求
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注意:
1、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要理解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宗教与社会主义二者在性质上是对立的,难以相互适应。
2、不能认为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宗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只要宗教存在,其本质就不会变,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
“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习近平

课堂总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格局
各族人民贡献
行政区域类型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我国宗教政策与法律
新型民族关系
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视宗教问题的原因
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