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2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及课标解读
课标: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课标解读:
说出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具体表现。
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区域背景,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二、学习目标:
1.分析并说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并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2.学会分析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难点:不同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表现及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现的教育教学目标
环节一:课堂导入 读课本23页“浑善达克沙地”材料并观看浑善达克沙地土地退化严重的视频。 加速提升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增加悬念。同时,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和材料提升学生地理认知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 浑善达克沙地为什么草场退化严重?现在浑善达克沙地是如何从沙源地变成了生态绿洲?
环节二: 课堂过程 环节二: 课堂过程 从教材图2.11从地图中找出浑善达克沙地的地理位置,引入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从而讲解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和生态脆弱区表现的生态问题。并展示我国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图,提示学生阅读观察,了解它们的分布特点。 通过图片获取地理信息,使学生能够对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有更深的了解,提升学生地理的认知能力。
教师总结生态脆弱和土地退化的概念并通过图片展示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南方喀斯特石漠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 通过图片对地理现象加深影响,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地理认知能力。
读图2.11,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年等降水量分布的位置关系。 通过图片对地理现象加深影响,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和地理认知能力。
教师解释:北方农牧交错带走向总体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相当。农业生产通常要求年降水量不能低于400毫米,畜牧业则通过逐水草而居的流动生活降低对降水量的需求。农牧交错带基本位于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一带,人类两种生产方式在这里交融,依托定居农业维持放养型生产形式。农牧交错带的环境属性决定这里非农也非牧,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半湿润农区与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是历史上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两种经济和文化下相互作用和交织的结果。位置和范围的确定也为接下来的自然原因分析环节奠定了基础。
活动:1.通过读图2.11和2.12引导学生逐步思考下列问题:鄂尔多斯地理位置特征。鄂尔多斯市的降水有什么特征。鄂尔多斯市为什么冬春季节多大风?鄂尔多斯市极易遭受风蚀和沙化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完上述问题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综合思考“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通过读图分析,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迁移,从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升其综合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图文展示和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活动:2.通过读图及PPT鄂尔多斯资源和交通分布图,思考鄂尔多斯城市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导致当地土地退化。
教师通过图文展示和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案例分析:阅读课本29页《乌兰察布市实施退耕还林(草)》案例,进而总结可以普遍使用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并让学生自己表达。 巩固课堂知识,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对前面知识的巩固
老师通过图文展示总结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综合治理措施。
课堂总结 【自学窗:人类和自然,谁来决定浑善达克沙地的命运】学生阅读学习并观看浑善达克沙地逆转的视频,对课堂开始前中的问题进行呼应结束本节课内容。 通过视频对课堂进行总结,首先对上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终结,也是对课前问题呼应,也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和难度,提升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和回顾。
课后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布置 查漏补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