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通过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照片等资料,说明地域差异的表现。2. 结合实例,从物质迁移、能量交换的角度说明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3. 结合实例,说明从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及表现。【教学重点】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及其成因,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及表现。【教学难点】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的冬季景观照片和北京的冬季景观照片。 【提问】两地同处冬季,自然景观是否相同?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观看图片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认识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事实。环节1 地域差异及其成因 【展示】我国南方地区常绿阔叶林和北方地区落叶阔叶林的景观照片 【提问】北方地区落叶阔叶树秋冬季节为什么会落叶? 【总结】落叶阔叶树之所以在秋冬季节落叶,是太阳辐射量等外部条件影响下,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造成的。 观看图片资料,思考、探究北方地区落叶阔叶树秋冬季节落叶的原因。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认识地域差异的成因。环节2 了解地域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渡】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不仅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展示】教材中的案例(元素的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 【提问】在这一案例中,从沿海到内陆的的差异,是怎么形成的呢?地域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阅读教材中的案例,思考地域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理解地域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环节3 总结归纳地域差异的成因 【总结归纳】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等外部条件,常常影响自然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从而引起地域差异。而自然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程(如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环流等),则是地域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归纳地域差异的成因。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掌握地域差异的成因。环节4 认识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 【过渡】地域差异可以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也就是说地域差异的规模有大有小。 【展示】不同空间尺度地域差异的图片资料 【提问】以下这些地域差异对应什么样的空间尺度? 【总结】我们认识区域差异的空间尺度主要有:全球尺度、大陆与大洋尺度、区域尺度、地方尺度。 读图,并说出其对应的空间尺度。 了解地域差异的空间尺度。环节5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过渡】接下来,我们将从大陆尺度,学习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及从非洲赤道附近到欧洲北部的自然景观照片。 【提问】从赤道到北极,自然带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是太阳辐射量这一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以热量条件的变化为基础,水热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看图文资料,归纳总结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掌握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环节6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过渡】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大陆面积广阔,距海远近对自然环境影响显著。 【展示】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以及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的自然景观照片 【提问】从我国沿海地区到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是如何形成的? 【总结】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在距海远近这一外部条件的影响下,以水分条件的变化为基础,水热共同作用的结果。 观看图片资料,归纳总结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掌握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及其成因。环节7 课程总结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 总结归纳地域差异的成因、空间尺度,以及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建立知识结构。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绘制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