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正确行使诉讼权利(25张PPT)+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正确行使诉讼权利(25张PPT)+素材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10.1 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第四单元 社会争议解决
第十课 诉讼实现公平正义
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活动中,当事人都依法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承担相应的诉讼义务;
在起诉、应诉、审理、判决等各个阶段,司法机关、当事人等均应当严格遵守诉讼程序,合理运用证据规则。
司法机关依法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裁判案件,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01
02
02
04
目录
contents
诉讼权利面面观
寻求法律援助
PART
01
诉讼权利面面观
视频:《依法保障诉讼当事人的权利》
诉讼权利面面观
1.保障诉讼权利
诉讼法赋予当事人广泛的诉讼权利;
司法机关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这些诉讼权利。
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A
B
C
诉讼权利面面观
2.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当事人因身陷纠纷而参与诉讼时,很可能面临缺乏法律知识与技能、无暇参加诉讼活动等问题。此时,当事人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帮助其进行诉讼。
①当事人有委托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的权利
适用情况:
诉讼代理人、辩护人主要职责:
诉讼权利面面观
2.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相关链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
辩护人 诉讼代理人
不同点 对象 针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设立 针对自诉人、被害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而设立
进入刑事诉讼的方式 因委托进入诉讼 因法院指定进入诉讼 受被代理人委托进入诉讼
地位 有独立地位,不受犯罪嫌疑人意志左右,也不受法院、检察院和其他团体的干涉 必须在委托人依法授权范围内活动
相同点 根据事实和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审理。
相关链接:诉讼代理人、辩护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以外,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辩护人。下列的人可以被委托为辩护人:(一)律师;(二)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注意: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委托诉讼代理人。只有被害人、自诉人或者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才能委托诉讼代理人
回避制度含义:
意义
在诉讼中,当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具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或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其退出,这就是诉讼法中规定的回避制度。
有利于保证案件的公正审理,消除当事人的疑虑,增加裁判的正当性。
诉讼权利面面观
②当事人有申请回避的权利
2.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相关链接
《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四条 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在刑事诉讼中,除上述情形外,如果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也应当依法回避。
含义:我国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除特殊情况外,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理便告终结。当事人如果不服一审裁判,可以在规定期限内提出上诉。
意义:上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重要诉讼权利,是否提出上诉,完全由当事人自主决定,他人不得限制或干涉。
③当事人有上诉的权利
诉讼权利面面观
2.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两审终审制的例外是: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审判机关,它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终审的判决或裁定,不得上诉或抗诉。死刑案件除了适用普通程序,还适用特殊程序,即死刑复核程序,只有经过死刑复核程序后,二审关于死刑的判决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相关链接:上诉期限
上诉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提起的,如果不及时提起,一审裁判就会生效,当事人就会失去上诉权。
上诉期限 一审判决 一审裁定
民事诉讼 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
行政诉讼 刑事诉讼 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 裁定书送达之日起5日内
裁定是解决诉讼的程序性问题,判决是解决实体法律关系;
裁定可以采取口头形式或者书面形式,而判决必须采取书面形式。
裁定一般有不予受理、对管辖权有异议、中止诉讼、驳回起诉的裁定
书面形式
PART
02
寻求法律援助
视频:《法律援助法》
生活中,有一些公民因受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影响,难以在诉讼过程中充分行使诉讼权利,从而可能丧失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宝贵机会。
1.法律援助的原因:
寻求法律援助
国家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设置法律援助机构,指派或安排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辩护等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是国家为保护和促进人权而建立的一种无偿法律服务制度。
寻求法律援助
2.法律援助制度:
民事和行政纠纷
未成年人
刑事诉讼
经济困难的公民可以就依法请求国家赔偿、请求支付劳动报酬、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等事项,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服务。
未成年人申请法律援助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
因经济困难而没有委托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或部分特殊案件的当事人,也可以经法定程序,获得法律援助机构指派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或代理。
寻求法律援助
4.法律援助方式与适用范围
【知识整合】:全面了解法律援助的对象
(1)《刑事诉讼法》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
①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②被告人是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
人民法院均应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
(2)《律师法》规定:
④公民在赡养、工伤、刑事诉讼、请求国家赔偿和请求依法发给抚恤金等方面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是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获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的主体是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可以提供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和刑事代理;民事、行政诉讼代理。
4.法律援助的申请程序与要求
(1)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要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不符合条件的,要书面告知理由。
(2)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收取任何财物。
寻求法律援助
知识框架
1.甲与邻居乙因宅基地使用产生纠纷,双方大打出手,造成乙颅脑损伤,重度智能减退,日常生活随时需有人帮助,经鉴定为二级伤残。乙和甲分别准备委托律师丙和丁参与诉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本案应先对甲进行刑事公诉,再进行民事赔偿诉讼
②诉甲故意伤害由人民检察院提起,诉甲民事赔偿由乙方提起
③律师丙作为诉讼代理人只能参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活动
④律师丁在诉讼中既是甲的辩护人又是其诉讼代理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D
课堂巩固
2.为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某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开通法律援助疫情防控“绿色通道”,建立快速受理办案机制。对疫情导致无法出具经济困难证明的法律援助申请人,启用个人经济困难声明制度,实施法律援助惠民诚信机制,最大限度方便群众。下列对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①法律援助机构收到申请后,要及时提供法律援助
②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③经济困难的公民可申请法律援助,获得法律咨询或代理
④当事人未提出法律援助申请,均不得获得法律援助服务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C
课堂巩固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