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的地域差异性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形成学生自然环境差异性观点的主要载体。根据课标要求设定如下评价目标:一是能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角度,运用水循环、大气环流、生物循环等自然地过程,准确解释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二是能恰当地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准确说明陆地上不同自然地带的分布状况;三是能灵活运用合适的实例,全面、准确地说明自然环境地域分析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遵循“地域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成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从现象到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阐述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最后落脚于地域分异规律。具体来说,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景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体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然后,教材讲解了地域分异的基本原理和形成过程;最后,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的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观察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事实。
2、利用实例,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带。
4、运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重点:
1、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
2、自然带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1、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活动:我国四大区域与其景观图片的对应 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分区的景观图片,引发同学们回忆初中知识并将景观与区域对应起来。 提出问题: 1.下列景观图片分别对应我国那个地区? 2.对比景观图你有何感受? 3.就此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回忆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分区并将景观图片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对应起来,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是存在差异的,并就此提出问题:区域具体有何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差异存在何种规律。 通过我国不同区域的景观图片与我国地理分区的对应,用回忆初中的知识的方式激发兴趣,并产生与本节课程内容相关的疑问和思考,提高对本节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部分: 1、地域差异的概念。 2、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过渡:打开课本,找到地域差异的概念。 1、概念讲解: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称为地域差异或地域分异。 提出问题:不同地域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2、案例分析,认识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 案例一:沿海与内陆地区地域差异的形成。以我国东南沿海的武夷山和西北内陆的塔里木盆地为例。 案例二: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以不同水分条件下钠、钾、钙、镁等元素的迁移为例。 案例三:低纬和高纬地区地域差异的形成:以赤道附近热带雨林地区与极地地区为例。 找到地域差异概念,跟读。 回顾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 理解不同区域水分、热量条件存在差异,从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物质循环强度也不同,影响了自然要素的物质迁移和能力交换,因此形成了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掌握自然环境地域分异性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关系。 读图,说出武夷山区和塔里木盆地景观的差异,并能理解太阳辐射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能量交换形式不同,从而形成了湿润区和干旱区的自然景观差异。 读课本87页案例,总结水分如何影响物质迁移从而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景观的形成。 湿润区物质迁移强,土壤和水含盐低,有利于植物生长;干旱区物质迁移弱,土壤和水含盐量大,不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不同水分条件下自然植被生长状况不同会到自然景观存在差异。 6、感知低纬赤道附近热带雨林地区与极地地区的景观差异,理解热量不同对生物循环强度的影响。 通过读概念熟悉地域差异。 联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知识,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是通过各种物质循环过程来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地域差异性与整体性的关系。 通过三个具体案例,一是让学生掌握不同区域,水分条件存在差异,太阳辐射驱动的能量交换过程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自然景观;二是不同水分条件下,物质迁移强度也不同,这也会影响自然植被的生长;三是不同区域热量条件不同,影响生物循环导致景观差异的产生。 综合三个案例贯彻不同水热条件导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强度和过程差异而后形成景观差异(地域差异)。
第二部分: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回顾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过渡:地域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自然植被的差异,因此自然植被被称为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 引导学生回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提出问题:①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与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有哪些区别?请找出来。 ②自然带的命名有何规律? 1、自我检测,画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2、跟随老师熟悉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并找出两者的差异,重点记住这些有差异的自然带名称。 3、根据自然带的名称找出命名规律: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通过引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及其模式图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降低记忆难道,使学生更快掌握这部分内容,同时也为后面探究规律作铺垫。
第三部分: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4、理解地域分异规律的尺度差异 过渡:根据自然带的命名规律找出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根据自然带的命名规律: 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①先看热量带,展示亚欧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从赤道到北极的自然带,请学生依次说出自然带名称,展示自然带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关注自然带的热量带变化,讲解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再看植被类型,展示亚欧大陆中纬度部分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请学生依次说出自然带名称,展示自然带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关注自然带的植被类型变化,讲解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回到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请同学们关注高山植物区,展示我国青藏高原南迦巴瓦峰的垂直自然带变化,据此讲解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展示课本86页天山的景观图,提问: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并引出高山中自然带分布有没有规律?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89页的活动题。 ①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根据喜马拉雅山南北坡植被类型的多少引出影响垂直自然带数量的因素:纬度、海拔高度(绝对、相对)。 ②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③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补充讲解三个知识点: ①基带 ②雪线 ③自然带谱的倾斜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同一山谷,海拔高度相同的两侧一边是森林一边是草地,为什么?引出地方性分异规律概念:是指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结合课本两个案例讲解地方性分异规律。 4、通过讲解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所涉及的区域空间尺度掌握区域差异的尺度观念。 按照自然带命名规律从热量带、植被类型这两个角度思考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读图说出自然带的名称。 跟随老师画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简图,掌握随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自然带的热量带也会变化(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知道其分异基础是热量。 跟随老师画出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简图,掌握随海陆位置变化水分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也会变化(森林—草原—荒漠),知道其分异基础是水分。 3、跟随老师画出从山麓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简图,掌握随海拔高度变化水热条件条件发生改变从而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也会变化,知道其分异基础是水热组合。 4、完成课本的活动题。 ①能够根据材料和喜马拉雅山南北坡自然带数量掌握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因素; ②根据喜马拉雅山的高山草甸草原在南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不同掌握自然带谱的倾斜是受水分和热量条件影响的。 ③理解基带和雪线的概念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常见方法。 掌握地方性分异规律的概念,并能利用地方性分异规律解释相关现象。 5、理解空间尺度的概念,并掌握不同地域分异的尺度大小是由差异的。 利用自然带命名自然过度到自然带分布规律探索 通过绘画赤道到两极、沿海到内陆和垂直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简图更加直观的认识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实际区域或山地的自然带的变化生动认识热量、水分和水热组合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从而掌握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利用课本的案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重难点: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通过强烈对比的景观图片启发思考引出地方性分异规律 用直观形象的大小不同的圆圈表示地域分异规律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第四部分: 实例分析 给下列四个地区的学校选择合适的绿化树,并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地区:海口、上海、北京、乌鲁木齐 绿化树:1、棕榈树——属常绿乔木,生长需要的气温在20℃到30℃之间,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耐寒性强,可忍受零下14度的低温,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温差。 胡杨树——有“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腐”之说,根可以扎到10米以下地层中吸取水分,银白色的树皮可以反射阳光,叶面有一层蜡被,它不怕盐碱的侵害,它的树叶和树干都能把体内吸收过量的盐碱排出,它既耐高温又抗低温。 樟树——常绿乔木,它的常绿不是不落叶,而是春天新叶长成后,去年的老叶才开始脱落,所以一年四季都呈现绿意盎然的景象,樟树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性不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水湿,但不耐干旱和盐碱土。 白桦树——落叶乔木,喜光,不耐荫,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性强,深根性、耐瘠薄。 认真提取信息,结合海口、上海、北京、乌鲁木齐的自然环境特征,能够把绿化树与其所适合的区域对应起来。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区域的差异性,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总结与课后 希望同学课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同时探索思考老师课上留下的问题,争取更大的收获。 根据教师的指引总结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讨课程中尚未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