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课标解读】本课时为《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第三课时,重点教授“岩石圈物质的循环”内容,是串联起前两课时的总结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在内、外力实现的。为后面的章节学习“构造地貌”、“河流地貌”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岩石的分类,重点是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根据课程标准,具体教学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1)岩石分为哪三类?具体学习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常见岩石及特征。(2)岩石圈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该怎样描绘?【教学目标】1.结合“庐山”形成过程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沉积岩、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2.通过借助教材图2.10等,引导学生读图析图,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知识,能够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引导学生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并总结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类岩石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情分析】由于初中地理没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这部分的知识,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体验、课外知识的学习,了解到岩石相关的基本知识。岩石的形成及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涉及到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部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较弱,读图和析图的能力相对较差,学生读图分析,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措施:根据学生学情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可通过精美的地貌景观图片、剖面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已学过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读图析图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教学准备】老师: 熟悉课标、教材、教辅、准备本节多媒体课件,以及与岩石圈有关的视频与图片资料学生:预习课本,完成练习册中预习部分,资料查找【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3分钟) 1.视频导入: “空中看庐山-航拍宣传片” 2.庐山特殊地貌诗句描绘: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3.庐山特殊地貌的形成历史 提出问题:塑造庐山地貌有哪些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庐山在内、外力作用之下,参与运动的地壳物质是什么? 4.引出新课:“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空中看庐山(视频),以航拍视频介绍庐山全貌、庐山特殊地貌特征诗句描绘、庐山地貌形成历史。 1.观看视频,感知庐山地貌的特殊性 2.通过庐山形成历史的介绍,了解砂岩的形成 利用视频、庐山形成历史图文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学习。新知引入 铺垫基础 (5分钟) 1.图文展示,引导学习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 1.学习沉积岩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 由庐山海相沉积环境所形成的的砂岩,引入到砂岩所属的沉积岩的学习时间线索 串联知识 (8分钟) 1.设问:庐山隆起时期是由什么岩石顶托砂岩抬升?这种岩石是怎样形成的? 2.引出对岩浆岩的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的学习 1.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问。 2.结合预习所得,推出地壳抬升过程中顶托砂岩的是侵入型岩浆岩。理解岩浆岩(侵入岩、喷出岩)的形成过程。 基于学生生活和已有认知基础,串联旧知与新知,建构学生对岩浆岩的认识。过程线索 构建知识 (8分钟) 1.设问:地质时期庐山地下高温高压的岩浆,在未冷却之前,与上覆的厚层砂岩接触。接触面可能会有什么现象? 2.引出对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的学习 1.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教师提问。 2.结合预习所得,推出接触面会发生变质作用,产生变质岩。由此理解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常见岩石及特征 在情境中,小尺度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建构学生对变质岩的认识。探究关联 融会贯通 (12分钟) 将学生分为4--6人一小组,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读图2.10“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并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小组讨论,提取其中有用信息并回答问题。 1.岩石按照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它们之间是否可以转化? 2.结合图2.10,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3.在厘清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后,以小组为单位,绘制出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 4.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简图中,是否有规律可循? ①图2.10“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 1.联系已有知识,结合示意图分析并提取地理信息。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绘制简图并回答问题。 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探寻规律的能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4分钟) 1.总结知识点,形成知识思维框架。 2.扩展延伸,提出问题(教材P24)。 岩石究竟是单独形成?还是由另一种岩石转化而来? 3.课堂练习 4.布置习题 1.与老师共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 2.学生主动思考对两种说法的理解。 培养学生建构知识框架的习惯。引导思考分析问题。【板书设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