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学习目标
1. 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的地域差异性。
2. 说出影响地域分异的因素及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在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
3. 能说明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4. 结合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分析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和表现。
三、重难点
重点: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原因、一般规律。
难点: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原因。
四、学情分析
已经学习了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这一节内容是一个提升。本校高二年级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需要落实课本基础知识构建知识脉络,不断强化学生提取地理信息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归纳概括的目标。目前学生解答问题只能联系单一事件得出结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主要为地貌、大气、水、植被等碎片化知识,本节内容是对旧知识的建构与整合,需要学生联系多个事件并联系起来,用综合思维来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活化地理问题。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地理视频】 【思考问题】观看视频,思考天山存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的原因。 学生观察、识别、提取出视频中介绍到的自然景观特点信息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切入,创设生动的情境,调动学生多感官共同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师生小结: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明显差异。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垂直地带性 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的卫星云图,引出垂直地带性的概念;通过观察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带谱,引出垂直地带性的一般规律。 问题:这是一张卫星云图,请问这环状物体可能是什么? 读图提取地理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 根据示意图将结论进行整合 读图提取地理信息,思考并判断 引导学生从生活景观图中获取地理知识,培养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凸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问题设置路径为“看现象—找差异—说成因” ,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规律,便于学生掌握新知。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将思考问题得出的结论进行整合概括,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把陌生抽象的知识图像化,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尺度大小的变化。
过渡 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由下而上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不同带状自然地理环境,称为垂直自然带。这种分布规律称之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案例 1.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 2.以高山草甸为例,它在南坡和北坡分布的海拔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如果北坡的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北坡也会有南坡那么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 读图提取地理信息,回答问题 回归课本,圈划关键词 联系已经学过知识,与新知建立联系 引导学生由现象说出特征,进而对概念进行概括,加深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 引导学生对比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理想状态下北半球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引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通过分析、思考深度认知理想状态下北半球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非地带性 1、南坡雪线低还是北坡?解释原因。(4分) 2、为何单单在北坡山腰处出现了云杉林?此时影响垂直带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4分) 3、天山山脚有山地草原、山上有草甸草原,请你推测,哪个是夏季牧场,哪个是冬季牧场?(4分) 观看视频提取地理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 读图—思考—归纳 观看视频提取地理信息,思考并回答问题 读图—思考—归纳 读图—思考—归纳 通过视频资料直观呈现高低纬度地区的植被变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很自然地引出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概括归纳。学生进入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并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概括归纳。学生进入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并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引导学生区别两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明显区域差异,进一步深化对规律成因的理解。
思考解题 及时巩固
课堂总结 完善学案笔记 将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把本节学习的内容与学过的、即将要学的知识进行关联,便于搭建知识网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