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案

资源简介

人教版(2019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程标准
1.9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
通过教师的情景引导,能够理解区域分异、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
学生能够举出简单的自然地理环境垂直分异的规律。
(二)综合思维
通过小组讨论、读图探究,掌握不同分异规律的实例、分异规律的应用等。
(三)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学习,学生掌握因地制宜的人地协调观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讲授新知
教学方法:
问答法
情景塑造法
小组合作法
教学媒体:
视频、图片等媒体素材
课本等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导入材料:
展示海南三亚、华北地区、锡林郭勒草原、新疆沙漠四处的景观图片。
在黑板上绘制出中国地图,放置好对应图片编号的磁铁
设置情景:
向学生提问,这四幅景观图片分别会出现在中国那些地方。请学生在黑板上标注出来。
接着向学生提问:看到这幅图片想到什么?
学生:“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过渡进入课堂:
教师:“地理环境为什么有差异性呢?差异性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堂标题,学生:翻阅书本教材
新课讲授
自然带的概念及其分布:
引导进入: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自然带的分布上,什么是自然带呢?
教师:展示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图片(雨林、草原、沙漠)
提问检测:
Q:什么是自然带,同桌前后相互讨论?
教师:设计板书
学生齐声朗读:
自然带的概念:
教师:将准备好的关键词磁铁,粘贴到黑板上。
比较气候分布图与自然带分布之间的关系:
教师展示气候分布图与自然带分布图,让学生完成读图练习。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简单提醒(气候类型的名称与分布和自然带的名称与分布)。
学生:自然带与气候类型在名称与分布上具有相似性。
知识点检测:
教师在自然带图中标注出几个自然带,让学生寻找辨认
自然带的选择需要具有规律性,例如关于赤道对称分布。
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过渡:
通过刚才的寻找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带的分布,也就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章可循的,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探究:
通过教师选取从赤道到两极分布的自然带,让学生探究赤道到两极主要变动的是什么因素?自然带的形状如何?自然带的变化情况?
探究规律总结: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以热量为基础,自然带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点过渡:
下面我们学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探究:
选择北纬40度,让学生读图,完成表格,总结出规律。(形成原因、自然带的更替的原因)
探究规律总结: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以水分为基础,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平行,沿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疑难探究:
教师:“为什么中纬度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明显?”
学生: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阔,存在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探究:
教师:利用珠穆拉玛峰探究——地域分异变化的原因?(选择)
学生:作出选择,教师讲解
探究规律总结:
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会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知识迁移:
教师:如果将喜马拉雅山搬到南极山麓自然带会怎样?
地域分异规律小结
诗句解读-领悟知识:
教师展示三句诗句,有学生总结包含的地域分异规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才从西北看风雪,又向江南看杏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性与地区性的区别:
概念展示-案例探究:
教师:向学生展示出地区性的概念,然后展示多个例子进行检验学生理解产生地区性的原因。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和苔原带——海陆分布
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差异——地形起伏
南美大陆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带向北一直延伸——洋流影响
学生:回答具体问题
地域分异规律应用:
结合板图,这样安排农业合理吗?
连云港种植柑橘,海南岛种植苹果树
东部地区发展牧业、西部地区发展种植业
南方低山丘陵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
教学反思
教学从一张板图开始,让图贯穿课堂,从读图、识图再到从图中发现规律,课程安排紧凑,但课时内容含量大,可能存在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地域分异规律没有得到足够的阐释,对于知识点的检测也需要进行更好的安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