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安排了“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和“气候与自然景观”四个标题。
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它对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中的气候和景观的内容,本节在此基础上深度探讨气候的地理成因(这里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分别对气候产生的作用),并进一步阐述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为阐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节依照一般逻辑和学科逻辑相结合的思想对总体目标进行“解构”,保证各部分具体内容与总体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首先分别从气压带、风带两个方面分阐述其对气候的影响;然后,立足于地理学科实际情况,阐述了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对气候的影响;最后,又从自然景观对气候的地理响应这一角度,进一步延展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3.运用材料,分析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堂情境导入】
在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之间,每年都会出现壮观的动物大迁徙。从5月中下旬开始,塞伦盖蒂的食草动物向北迁徙,七八月间来到马赛马拉。到了10月,它们离开马赛马拉向塞伦盖蒂回迁。为什么食草动物每年离开塞伦盖蒂的时间是5月中下旬?为什么到了10月,它们又要回迁?学完这节课内容,我们就可以科学地解释这个大自然奇观了。
【活动】看动画,总结规律:
一般而言,低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高压带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其中,暖高压控制的鄂迪曲气候炎热干燥,冷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案例分析】
结合材料和地形图分析“亚马孙平原为什么形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材料:赤道地区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皆夏,年平均气温在26C左右,年降水量大都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西边是安第斯山脉,南、北分别是高原,东向大西洋敞开,面积广大,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地球上面积最为广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图3.17), 并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图3.18 )。
【教师点评】
纬度位置:位于赤道两侧,终年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大气环流: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从大西洋吹来,带来丰富的水汽。
地形:亚马孙平原呈口袋状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沛降水。湿润气流受安第斯山脉阻挡而抬升,形成地形雨。
洋流:东部沿海的暖流有增温加湿作用。
综合以上原因,亚马孙平原发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带。
【教师讲课】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来说,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比如常年受信风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极少,也会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凝结,降水较多。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水汽充沛;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水汽稀少,降水较少。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海岸,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气团影响,形成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观看视频】边看视频边思考:为什么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最广?
【教师点评】
1.北大西洋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2.山脉多东西走向,横贯东西的平原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
3.陆地轮廓破碎,有利于暖湿气流深入内陆
【教师讲课】三、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些地区一年中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往往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可能收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位置。
【教师点评】
1、分布范围: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2、分布范围:20°~30°大陆中部和西部,除了受信风带和副高单一控制,有部分还受副高和信风带交替控制,但均为全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3、分布范围:10°~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降水较多,形成湿季;
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形成干季。这就是典型的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这也很好地揭示了本节课开始的问题。每年5月中下旬,雨带向北移动,塞伦盖地区进入旱季,北侧的马赛马拉会延迟进入旱季,食草动物便追随降水迁徙到马赛马拉;10月前后,塞伦盖蒂重返雨季,食草动物便回迁到塞伦盖蒂。
【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影响气候的自然因素中,气压带和风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56页的活动题。
【答案】
1、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热带、温带、寒带分别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极地气候
(2)以北半球为例,赤道向极地,大陆东岸和大陆西岸分别有哪些气候类型
东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西岸: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2.比较不同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1)以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为例, 比较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大陆西岸:自低纬至高纬度各气候类型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变化较大。大陆东岸的气温逐渐降低,并且气温年较差增大,年降水量减少。
(2)以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地区为例,比较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分布均匀,气温年较差小;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少,气温年较差最大;
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多,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介于以上两种气候之间
3.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例,对比其在北美和欧洲西部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1)比较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北美和欧洲西部分布的位置、范围的差异。
相对北美来讲,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的纬度范围更广,北界的纬度更高。北美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沿海岸线呈带状分布,面积狭小;而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深入到大陆内部,面积广阔。
(2)推测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
洋流:欧洲西部沿岸的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北美沿岸的北太平洋暖流则逊色一些,势力弱,因此对气候的影响力也小一些。
地形:北美西海岸有高大的落基山脉,阻碍了温暖湿润的西风进入大陆内部,因此只有沿海地区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呈条带状。
欧洲西部则是以广阔的平原为主,山脉也是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的长驱直入,面积广阔。
【课堂总结】
通过这道活动题,我们了解了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利用各种数据来判断某地的气候类型。
【板书设计】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