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第一节 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脆弱生态问题;2、结合图表数据,学会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的形成原因;3、归纳总结出黄土高原区域脆弱生态的危害。4、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的思路和方法。【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表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的危害。【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实验研究、资料分析、整体性分析。【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态脆弱区的概念及生态脆弱区的分布导出黄土高原,并通过学生对黄土高原的描述得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文明摇篮----黄土困境)。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简图,总结归纳自然环境下水土流失所需的条件。1.水土流失的成因【问题】1.观察水土流失实验示意图,完成下表:地理要素 植被 降水 坡度 土质ABCD结合实验,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表现及水土流失的成因展示和分析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位置的过渡性使得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时空变化大,不稳定;结合实验,展示图片、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且难于恢复土质:风化碎屑物---粉砂状黄土——遇水易分散地形:塬、墚、峁交错分布(展示成因),沟壑纵横,地形起伏大植被:脆弱的生存条件叠加人类活动(展示植被覆盖率变化图)归纳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完成原因的文字描述(自然+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材料一:据考证,在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地方。 但由于历史上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以及这里经常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厮杀的战场等原因,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材料二:黄土高原土层深厚,黄土颗 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材料三:黄河流域位置示意图、气候类型图、植被覆盖率变化图。结合材料,归纳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讲解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承接黄土高原的形成,注意地理事物的发展)自然灾害频发(展示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气候、地形等方面的材料,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影响农业生产。总结脆弱的生态环境叠加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如何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基于分析水土流失成因,结合区域位置,因地制宜的开展综合整治(布置预习)。【练习】对点训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1~2题。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2.下图是几位同学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① B.② C.③ D.④真题研析(2018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重和汾川河流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五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一)1.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表现;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3.黄土高原脆弱生态的危害。【教学反思】综合思维训练情况不理想,不能熟练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问题;课件制作没有贴近学生实际,选取素材缺乏代表性,未完成对学生从素材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训练;设问及提问不精确或某些问题具有专业深度,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