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3.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在第三章第一节《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内容中,教材对第二节中涉及到的高压、低压、以及锋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阐述。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这一内容,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气压带和风带是学习大气运动的两项基础性内容,教材主要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的运动规律。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重点难点】
1.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2.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2.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设计思路】
通过温故知新,情境设计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气压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运用多媒体演示,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与时间 教师(讲解、提问、演示)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时间:2分钟左右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 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城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1.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2.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回忆、思考、积极回答
二、【展示课标、学习目标、重难点】 时间:3分钟左右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学习目标: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难点) 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重难点) 重难点: 1.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难点) 2.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重难点) 听讲、对重点内容做笔记
三、【自主梳理】及【温故知新】 时间:5分钟左右 结合教材P48第一段内容找出: 1.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作用: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纬度和低纬度之间,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补充概念: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气象学中,人们一般用千帕(kPa)或使用百帕(hpa)作为单位。气压的大小与海拔高度、大气温度 、大气密度等有关,一般随高度升高按指数律递减。 温故知新:导入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 小结:从大尺度范围来看,全球也会形成这样的热力环流。 结合教材P48第一段内容找出: 1.大气环流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思考、回答、认真听讲
过渡 假设一: ① 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 ②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③ 地表性质均一(没有海陆和地形的影响) 地球上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认真观看,思考问题。
四、【合作探究1】单圈环流的形成 时间:5分钟左右 合作探究1:单圈环流的形成 我们在假设“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形成了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1.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的知识和原理画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热力环流图.再将平面图转移到球面图(完成学案上的单圈环流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小结: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单圈环流”。 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回答所提问题,小结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的形成。
过渡 假设二: ① 地球不公转(太阳直射赤道) ② 地表性质均一(消除海陆和地形的影响) 地球正常自转,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大气又是如何运动的呢? 认真观看,思考问题。
五、【合作探究2】三圈环流的形成 时间:15分钟左右 合作探究资料2:三圈环流的形成 学生阅读教材48.49页相应内容,并思考讨论三圈环流的形成。 教师讲解: 1.赤道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然后向四周辐散,使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2.赤道上空原本北流的南风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到30°N高空附近堆积,产生下沉气流,使近地面形成高压。 3.近地面大气由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形成大气水平方向的运动,这样在0°-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90°N由于气温低,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气流从高纬流向较低纬度。 5.同时30°N附件空气流向高纬度地区,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的近地面相遇,形成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然后向南北辐散,使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60°N高空形成高压,气流向南北两方分流,分别补充下沉气流,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类似下图(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小结: 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记忆口诀): 零三六九 七压六风 四高三低 相间排列 对称分布 强调:气压带的成因有两类,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受热力因素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属于动力因素形成。在形成高低气压带的同时,也形成了风带,高低气压带之间会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使水平方向形成了不同的风带,依次是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多媒体课件展示: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如右图所示): 思考、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六、【合作探究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时间:5分钟左右 合作探究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假设三:地表性质均一。 考虑三个因素: ①赤道与两极受热不均②考虑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③考虑地球公转:因为太阳并不是终年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在一年内做周期性南北回归运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做季节性移动,那么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又是怎样的呢 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 思考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幅度和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幅度有何区别 分析小结: A.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B. 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分组合作讨论、思考、回答问题
七、【课堂小结】 时间:5分钟左右 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作用 单圈环流的形成 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 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学生和老师一起回顾总结
七、【课后练习】 绘制完成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 课后练习、巩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