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湘教版必修一《水循环》教学设计课 题 《水循环(第1课)》 课 型 新课 课 时 1课时课标内容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课标解读 1、结合“水循环示意图”通过“读”“说”“画”的方式,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2、根据水循环过程理解其地理意义,分析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相互影响。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前面第一章已经学习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明确太阳能是水运动的主要动力,第二章学习地表形态,说明水对地表形态具有塑造的作用,第三章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在大气运动过程中促进水汽的输送,前三章内容为水循环的过程与地理意义的学习做铺垫,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期海水性质、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教材设计循序渐进,逻辑性强,学生的接受度高。学情分析 1、学段特征:高一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且思维活跃,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因此通过实验与材料探究,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认知基础:高一学生逻辑思维有所提高,并且经过前期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积累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地理素养,能够对水循环各环节与地理意义进行自主探究,并能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造成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类活动。但学生层次不一,接受程度不尽相同,同时本节课内容较多,通过水循环为核心贯通前后知识,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学目标 通过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小组讨论并绘制水循环过程,进而总结水循环的概念,能够通过“观”“论”“绘”真实掌握水循环的过程。 通过水循环相关知识与学案材料,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对家乡贵阳市内涝进行案例探究,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和加强对家乡的了解,提升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实验观察与材料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并通过讨论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其产生的影响,加强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并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掌握其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教学资源 教材、学案、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2021年5月13日《贵阳珠江路被水淹没》视频,呈现贵阳市城市内涝情况。 提问:贵阳市内涝之水从何而来,去往何处? 观看贵阳市城市内涝视频,了解家乡城市内涝现状,同时带着问题进行新课学习。 通过家乡内涝视频,带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家乡的关心,同时带问题学习,增强学习效果。讲授新课 探究一:“水的来去” 实验:结合水循环主要环节模拟实验与流水地貌模拟实验,教师设计综合实验方案,现场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观看实验,在教师讲解下明确水循环整个过程。 实验观察,增强学生的兴趣,并直观认识水循环的过程,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讲授新课 各小组根据观察实验,将其水循环各环节与领域分类填写至对应填空。 (点评小组答案) 提问:自然界的水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过程中涉及哪些圈层,试总结水循环的概念。 经过实验观察,结合学案中的提示,小组讨论将水循环示意图中相关填空补充完整,并在教师提问中总结水循环的概念。 实验观察,学案巩固,并根据教师提示总结水循环概念,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归纳能力,并小组讨论,加强团队意识。回归主题:请根据水循环的过程,结合学案资料小组讨论问题。 资料一:贵阳5月13日降水原因。 资料二:贵阳南明河来龙去脉。 资料三:贵阳近十年城市用地变化图。 讨论: 贵阳城市内涝中水的来去。 2、为何贵阳城市内涝近些年日益严重。 将所学知识与学案资料结合,讨论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总结: 水从天上来,流往海洋去。 城市化干预了水循环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使城市内涝日益严重。 通过家乡城市内涝案例探究,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增强对家乡的关爱之情。讲授新课 探究二:“水”的意义 过渡:水循环各环节涉及地球四大圈层,在水循环过程中对四大圈层产生哪些地理意义。 活动一:第二次观察水循环实验,将玻璃板孔打开,加强水循环的作用。观察: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小组讨论: 1.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根据水循环过程,思考:为何海水是咸的。 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总结: 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地表形态。 陆地径流促使地表元素迁移,海水盐度增加。 实验观察水循环相应环节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和促进地表物质迁移,巩固地貌知识,同时通过直观方式掌握加深印象。活动二:观看水循环对大气圈、生物圈地理意义微视频。 小组讨论:水循环对大气圈、生物圈的地理意义。 观看视频,结合大气知识,小组总结: 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促进生物循环。 观看视频,巩固大气知识,且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活动三:展示“水循环数量转换图”,图中数字表示库含量(1000km3)和通量(1000km3/a) 海洋水体输入413海洋水体输出413陆地水体输入113陆地水体输出133小组讨论: 1、水循环对陆地与海洋水体有何意义。 2、水资源是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根据图与数据,总结水循环对水圈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3、在人类不合理利用下,水资源也会枯竭。 通过图、文资料进行问题探究,提升综合思维能力,通过水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学会运用辩证观点看待问题,并提升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课堂小结 利用板书,让学生总结说出所学知识,并完善板书内容。 总结水循环的过程以及地理意义。 回顾、总结本节学习内容,巩固新知。作业设计 巩固学习内容,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掌握本课基本构架,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贵阳城市内涝引入水循环,利用实验呈现水循环过程与环节,进行案例分析,说明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影响,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家乡热爱之情;同时结合实验与材料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水资源利用升华至可持续发展观,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凸出重难点。但本节课涉及地貌、大气等所学知识,且节奏紧凑,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仍有一定难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