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时 教 学 设 计 首 页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课题 5.2 土壤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第几课 时 1课时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目标】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综合思维)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出土壤剖面各土层的特点及在土壤剖面中的位置。(区域认知)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成土因素;教学难点:土壤剖面。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使用教材的构想 本节内容由“成土因素”和“土壤剖面”两部分内容组成。教材以位于江西东南边陲的寻乌作为课程导入的情景材料。哪里虽然群山环抱、交通闭塞,但由于土壤的特殊性,在农耕时期吸引了一批批山外百姓的移入。由于情境中的材料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反差,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土壤的认知述求与探究欲望。教材在介绍了土壤的概念后,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引出“成土因素”这部分内容,接着分别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其他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重点说明各自然要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土壤剖面”部分,教材以正文和实物照片对照的形式,直观的说明了土壤剖面的图层分布序列和结构构成,并在阅读中利用分布图和实物照片,对比介绍森林和草原不同的土壤剖面情况。这两部分内容均配有相应的活动,旨在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导入】北京中山公园内保留着明代所建的社稷坛,是古代帝王祭土神、谷神的场所。坛上层铺垫着五种颜色的土: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实际上,这五种不同颜色的土来自我国不同地方的五种土壤。【提问】不同类型的土壤颜色为何有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哪些?概念【自主学习】请阅读教材,思考土壤的概念、作用及组成。【教师讲解】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空气20-30%、矿物质45%、水分20-30%和有机质5%)空气——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矿物质——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有机质——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学生回答】成土环境不一样。【学生回答】1.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3.组成——空气、矿物质、水分和有机质。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成土因素【提问】成土因素有哪些?成土母质【提问】什么是成土母质?【承转】要知道什么是成土母质,必须知道风化作用、风化物和成土母质的关系。【教师展示图片加强学生理解】【师生总结】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举例】【师生总结】成土母质决定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气候【教师陈述】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自主学习并回答】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回答】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从左到右依次为沙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含沙粒较多。)、壤土(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粉粒较多。)、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含黏粒较多。)。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小组讨论】请举例气温、降水和风对土壤的影响。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决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小组讨论】结合生物知识,举例说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地形【承转】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学生分组回答】气温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动。温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土壤肥力较低;温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多,土壤肥力较高。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的分解速率约增加7倍。整体热带地区土壤肥力较低,温带地区土壤肥力较高。降水组:主要通过降水的淋溶、侵蚀作用影响降水多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强,土壤肥力较低。降水适中地区,淋溶作用、侵蚀作用适中,土壤肥力较高。风组:主要通过风蚀、蒸发影响【学生回答】学生1:植物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地表,植被类型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学生2: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还有动物如蚯蚓、白蚁等,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学生3:生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促进土壤形成。【学生回答】学生1:①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学生2:②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时间【教师陈述】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人类活动【教师陈述】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教师展示小结】 【师生总结】成土母质:土壤的初始状态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生物: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影响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和厚度等时间: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人类活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土壤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活动】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说你的判断理由。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3、19世纪末,俄国科学家道库恰耶夫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土壤成因进行了科学解释,建立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该学说认为,土壤的形成取决于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五大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该学说认为,各成土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成土过程产生综合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试举例说明。(2)在教材所论述的成土因素中,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哪一个因素?结合自己所学,简述该因素对土壤形成的深刻影响。 【学生回答】没有道理。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好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 海南岛黄壤成土过程分析:黄壤分布在海南岛中部山地,当地气温较低。又因中部山地对夏季风有较强的抬升作用,故降水较多,土壤水分充足,使土壤中的氧化铁水化而导致土壤颜色变黄,表现为淀积层中土壤颜色为黄棕色。当地木本植物居多,少部分有机物以枯枝落叶方式归于土壤表层,所以枯枝落叶层较厚。另外土壤中的蜗牛等动物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没有考虑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对土壤的作用表现为人类在利用土壤时对土壤的影响。若合理利用,则土壤向良性方向发展;若利用不合理,则容易引起土壤退化。如在南方丘陵红壤区,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针对土壤的酸性特征,可以种植茶树等;若乱砍 滥伐,则会引起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土壤剖面【提问】什么是土壤剖面?具有什么特点?【教师图示讲解土壤剖面】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有机质层——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学生回答】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阅读——小组讨论】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在分布地区、垂直剖面、土壤肥力等方面的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森林土壤组:分布——主要分布于东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一定高度也有分布。代表性土壤——棕壤+红壤。棕壤——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红壤——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水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草原土壤组: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广大地区。代表性土壤——黑土+黑钙土。黑土——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 学 生 行 为【活动】1.砖红壤发育在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下;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赤红壤又称为砖红壤性红壤,发育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具有红壤与砖红壤的过渡性质;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与红壤属同一纬度带,但黄壤分布在多云雾、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1)据图归纳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议一议,海南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的土壤? 【学生回答】砖红壤分布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仅次于砖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壤分布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的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西南部位于夏季风背风坡,夏季盛行下沉气流,致使该地具有热量高,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树草原,形成燥红土。海南岛中部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发育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课 时 达 标 检 测 设 计项 目 检 测 内 容当堂达标检测 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 )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 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 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A.全年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 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4.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第5-6题。5.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6.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而成,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课 时 教 学 设 计 尾 页板 书 设 计作 业 设 计在校园或校园附近的空地或荒地上,清理地表的植物或杂物,自地表向下挖出边长为20厘米的土壤立方块,将土壤块放在一张白纸上,用秤称出土壤块的质量。(1)观察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是否有变化,并解释变化的原因。参考答案:土壤块的颜色自上而下有变化,因为自上而下水分含量越来越多。(2)用干纸巾分别贴在土壤块的表层和底层,稍过一会儿,观察纸巾的状况,判断土壤块表层和底层的湿度差异。参考答案:土壤块表层湿度小,底层湿度大。教 学 后 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