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实际生活中,大气无处不在,许多地理现象都和大气密切关系,但学生对大气知识的学习相对比较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立体空间概念,不能在头脑中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缺乏逻辑推理,习惯以背记的方式去学习,缺乏深入的分析推理;和大气有关的物理知识掌握的不好,缺乏基础知识支撑;地理理论和实际现象结合的不够紧密。要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需要针对以上问题做针对性训练。二、教材和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物理知识的温故复习,建立空间模型概念,注重逻辑推理,分步骤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推进。在理解基础理论并建立思维模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实际生活案例分析和应用。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够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建立空间概念和思考能力,利用图形建立分层次推理的逻辑思考能力。分析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并总结出相关气温、气压、大气运动的知识结论,掌握三者的逻辑关系。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和学以致用。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小组探究,观看视频,绘图分析,梳理线索得出结论,分析实际地理现象。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利用绘图进行逻辑分析与推理并归纳知识结论,并运用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在不同空间层面和角度去理解气温、空气密度、气压、大气运动之间的关系。五、教学方法与设计从设疑、合作探究、展示、评讲总结、练习五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具体步骤为:温故相关大气物理知识-提出疑问设置问题-观看录像获得感性直观认知-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探究结果-归纳评讲分析-课堂练习学以致用。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设疑:创设情景导入教学 结合本地实际,提问:攀枝花夏季经常夜间降雨,白天转晴,这是为什么呢?学完今天这节热力环流后,就可以解释这个现象的成因 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设疑:复习气压有关知识 绘气压柱状图,提问气压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气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 提问气压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压面。强调气压可以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种空间层面比较。 学生思考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识复习,为后面分析热力环流形成作铺垫。3、探究展示:感受热力环流的产生 1、播放录像: 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向。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1.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并画在纸上。完成后进行小组展示。 2.思考探究: 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向?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并在所画图中简要标记原因。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即已完成热力环流图的描画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并展示,教师进行评价讲解归纳,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4、探究展示:热力环流原理分析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热力环流产生的原理。 1、启发探究: ①地面冷热均匀时,大气是否产生运动? ②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从上述实验中引导) ③大气发生垂直运动,近地面和高空水平方向上的空气密度和气压发生怎样变化?(从生活现象中引导:夏季台风前的闷热说明气压低,秋高气爽说明气压高) ④大气发生垂直运动,水平方向上同一水平面两地的气压是否一致? 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后,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风是什么方向上的大气运动? 2、释图探究 通过示意图加深对上述引导的理解,促使学生能用自己语言总结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利用三幅图逐一进行原理解释,分解步骤,逐层推进,让学生获得明确的思维体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5、评讲: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 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边听,边做笔记,同时归纳出在高低气压处等压面的弯曲情况 同一水平面而言,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 培养归纳能力,强化理解。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6、练习并展示:引导学生描绘热力环流原理图 在黑板上绘制等压面,学生按要求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按要求画图。 测试教学效果,可以获取即时反馈,查漏补缺,并给予及时矫正,使所学原理真正理解,并巩固深化。7、探究并展示:海陆风 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原理,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现实中的一些典型例子。 1、问题探究: ①同一时间段,造成海陆温差的原因是什么?海陆热力差异 ②不同时间段,海陆的温差会有变化吗? ③白天,大气温度升高,陆地与海洋比较,哪个快些?温度如何?晚间呢? 夏季和冬季呢? 2、实践探究 根据上述分析,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海陆间大气运动的示意图。 启发探究 ④让学生设计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下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瓢的效果,是选择白天 还是晚上? 将原理性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地理与人类活动的相关性。8、探究并展示:城市风分析 1、课件演示:《城市风》 2、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城市风产生的原理。 1、问题探究: ①白天或晚间,城市和郊区的冷热状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②根据冷热状况的分析,市区和郊区间的大气怎样运动? 2、小组探究: ①由于城市风的存在,对城市的大气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②在城市建设和规划中,如何使城市风趋利弊害呢?如果你是该城市的决策者,现在要布局一个化工厂,从保护城市环境的角度出发,应布局在什么地方较合适? 激发兴趣,鼓励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并展示:课外拓展 除了城市风和海陆风,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例子呢?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试从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总结海陆风、城市风的分析模式,请对山坡与山谷风提出研究问题,并进行分析探究。 同类案例强化:雅安同样多夜雨 解释:攀枝花夏季多夜雨的原因 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利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地理现象9、评:课堂小结 总结: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地面冷热不均(热力)→大气垂直运动→同水平面气压差压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思考、归纳、总结 强化知识归纳,巩固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10、练:课堂巩固练习 引导、提示 思考并回答 趁热打铁,及时温故所学知识,强化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练习:1、在下面四幅图上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2、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3、下图中各点之间的气压关系正确的是( )①A点比B点气压低 ②B点比D点气压高 ③B点和D点气压相等 ④C点比D点气压高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读在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中,正确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5、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4个点的气压关系为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不均匀受热引起热力环流气压的变化规律①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同水平面上:等压面向高处凸,气压高;等压面向低处凹,气压低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基本实现了预期设计和效果。有以下几点经验:1,、对知识的分析推理要强调逻辑的连贯性,对同学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到提前温故和提示,避免同学存在思维障碍导致逻辑中断,无法连接贯通。2、强调概念的解释,提醒学生本部分内容需要运用理科思维去分析推理,提前设定正确的思考方式。3、注重知识层次的划分,把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具体的细节性问题,逐一展开。4、细节一定要明确。5、提示学生思维方式,强调空间概念。6、注重图文结合,原理和案例结合,分析和练习结合。7、多设问,随时调动学生,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探究的状态。8、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消化所学知识。9、注重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课堂探究成果展示和课堂练习,本节课效果较好,同学基本能够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实际现象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