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2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
设定 学习目标 准备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章内容是讲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两章内容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 【学生分析】: (1)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本课抽象内容较多,但一方面学生对于本章内容有一点知识基础,另一方面经过本章节学习希望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分析和比较而得出的,学生学会在适应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本节中通过设计表格和对比分析得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 本节知识点多且学习只是难度较大,讲授时通过精心设问来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给、克服畏惧和厌烦心理,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本课。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天气和气候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大气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大气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气象仪器、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大气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学习内容(内容提示)】: 通过大气层分层图理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 【核心问题】:对流层和平流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分析地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4、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确定 恰当 评估 办法 表现性评价:(1)学生上黑板板画,打分点评。 (2)语言表扬、动作赞赏。
规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如果假期去海拔高的地方去登山旅游,绝大多数人会因为缺氧出现高原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呢?而专业的登山运动员为什么都会带上氧气瓶? 2、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的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试推测其原因。 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中含氧量低,有利于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但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为1800——2400米,为什么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二、大气的组成 我们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阅读课本回答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除了氮气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各有何作用? 思考: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 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作用 干洁空气氮78%地球生物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很少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能调节地表温度臭氧极少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水汽很少,因时因地而异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过渡:然而,大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 资料: (1)由于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剂、火箭推进剂等,到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提问:大气组成的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 1.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地球持续不断变暖,对人类生存将产生严重影响。它将使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的桑田将变成沧海。 2.氯氟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正在损害大气的臭氧层,导致全世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和全球气温增高。 三、大气垂直分层 思考:非洲最高的山峰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却终年积雪,这是为什么?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乞力马扎罗山海拔近6000米,因此山顶气温很低,终年积雪。 大气的质量虽然只相当于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却分布在地球外围2000~3000千米的大气层中,在这厚厚的大气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是不是一直递减的呢? 读教材“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并阅读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地球大气共分哪几层? 2.在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是否一样?为什么? 3.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如何随高度而变化?原因是什么? 4. 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5. 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与人类有何关系? 6.为什么说平流层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层层突破重难点 探究点1: 情景导入: 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期时间内不会有明显变化。但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等一系列活动,人类排放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了不利影响。 (1)现在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并说明其主要作用。 (2)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并分析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
学习小结与反思 根据核心任务设计评估量表 等第要求1A能在现实自然情境中,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大气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2B能在复杂的情境中,说明大气层各层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3C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简单的描述并分析大气组成和分层特点,并阐明形成过程4D能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简单的大气组成及其垂直分层,并简单描述其特点
教学反思(有则写,无则不写) 根据本节教材对学生素养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实践力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树立等方面。读图素养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垂直分层,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等,在分析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人类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明确人地应该协调发展的道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