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气热力环流(一)教学设计设定 学习目标 准备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施教科书(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这节主要内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解释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这节课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最后一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节课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都已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初中学习的气压,等压面的概念、气压与海拔高度的关系、物理中学习的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以及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这些知识是学习这节课的基础,而且由于学生的空间感不强,尤其是女生的空间概念不清,因此,加大了学生本节课的难度。 【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大气运动,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区域认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综合思维:结合生活中热气球、烧柴火烟尘飞舞等现象,能够自己推测、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学生在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后,收集相关资料、并与其他同学合作,能够解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运用适当的手法和手段,表达、交流、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学会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内容(内容提示)】: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核心问题】:学生缺少生活经验和实践观察,对自然界的地理事物认识较抽象,肤浅。 【教学方法】:表述、画示意图、问题情境教学、交流讨论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示意图认识热力环流的原理及其形成过程,掌握热力环流过程中的气压变化情况 2、在掌握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解析生活当中一些现象的成因,并画出示意图 3、通过学习感慨大自然的力量,提高对环境保护和关爱意识、拓展胸怀。确定 恰当 评估 办法 表现性评价:(1)学生上黑板板画,打分点评。 (2)语言表扬、动作赞赏。规划 学习过程 引入:相传有座山,山谷里住着一个卖臭豆腐的老汉,山腰住着一个烧炭的老翁,一天卖臭豆腐的老汉到县衙控告烧炭老翁烧炭的烟气熏得他晚上睡不着觉;烧炭老翁到县衙后则控告老汉臭豆腐的气味熏得他白天吃不下饭。县太爷感到很茫然,此案“元芳,你怎么看?” 板画: 转承:两位老汉都能够闻到对方的味道,其实是因为空气的流动导致的,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空气是怎么运动的,然后再看看能不能成功破案。 新课过程: 概念介绍: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叫做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教师:这里有一个词“地面冷热不均”,听着很玄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ppt展示) 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讲解下垫面性质不同带来的的影响,与受热不均相联系 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 简单回顾、介绍气压(水平、垂直两个方向来看)和等压面的知识(为后面热力环流气压变化铺垫) 教师提问:能不能总结一下等压面在受热均匀情况下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等压面越往高空气压值越低。 (2)地面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 学生活动一:在黑板上试着画一下空气的流动情况(边引导边画) 教师引导:红色小圆模拟空气分子,当A处空气受热膨胀,这里的空气分子应该怎么运动? 学生回答:空气分子上升 老师追问:B、C上空的空气分子又是怎样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收缩下沉 老师提问:当空气分子这样运动以后,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气压的知识,大家觉得在同一高度(从整体到局部)上,气压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从地面、高空两个空间解析) 学生回答:高空两侧是低压中间是高压,地面中间是低压,两侧是高压 学生在黑板示意图上写下高压和低压 老师提问: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学生回答:气流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学生完成示意图 总结分析: 拓展:A、B、C三点当中哪一点容易形成降水 承转:我们已经分析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形成过程当中气流的流动会带来气压的变化 学生活动二:气压变化情况的探究,画出等压面变化后的情况 活动过程:1、假设一个分子代表5 hPa 的大气压,写出空气分子 运动后,A、B、C三点对应的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数值,并画出气流运动的方向。 2、在下图中找出空气分子 发生垂直运动后A、B、C三点对应的近地面1000 hPa和高空850 hPa的位置,并用 标出。 3、画出受热不均时的等压面,总结等压面的分布特点 1、“高高低低”凸向高处为高压,凹向低处为低压 2、近地面和高空相对称 小结:学习小结与反思 根据核心任务设计评估量表 等第要求1A能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简单的热力环流及其特点,并简单描述其形成原因2B能在特定的情境中,简单的描述并分析热力环流现象和特点,并阐明形成过程3C能在复杂的情境中,说明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4D能在现实自然情境中,从人地关系系统的角度分析热力环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教学反思(有则写,无则不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