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三年级上册音乐2《噢!苏珊娜》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 三年级上册音乐2《噢!苏珊娜》教案

资源简介

《哦!苏珊娜》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歌唱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组成部分,是通过歌唱形式作为审美体验的,情感教育也就成为演唱教学的重点目标。本课重在引导学生用清晰地吐字咬字唱好一字一音的弱起节奏歌曲,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深厚友情。为了丰富歌曲表现,以及提高学生的唱奏水平,同时加入了口风琴教学,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
(1) 理论依据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这首歌曲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创作中深受听众喜爱、流传最广的一首。曲调素材精炼,易唱易记,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歌曲不仅表现了对朋友真诚的情意,也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一种向往。
歌曲是一首带再现的单二部结构的大调式歌曲。第一乐段为平行乐段,后一乐句是前一乐句的基本重复,两句一呼一应,结构对称,给人以平衡感,曲调轻快、流畅。第二乐段前句用新材料写成,该乐句与前两个乐句的对比主要体现在起音位置和节奏组合上,切分节奏的运用将歌曲推向高潮。后句回到主题,使其在不断反复中呈现出起伏,好像在倾诉着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学生情况: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我校三年级学生已有较好的视唱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有控制的演唱歌曲。歌曲中的弱起节奏、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在之前的学习中都有过接触,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孩子们不会感觉困难。口风琴演奏学生们已经学习了顺指法,扩指法、缩指法的演奏技巧,因此本课用到扩指法作为复习练习演奏歌曲难度不大。
教学方式:
本课采用“视唱、听唱、演奏、对比”的方式,以及先唱谱后唱词的教学方法学唱歌曲,采用识谱视唱学唱歌曲、口风琴演奏歌曲,并用生生合作的方式演唱演奏歌曲。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乐谱规律及结构,探究歌曲的创作特点,用对比的方式感受歌曲的节奏创作特点,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演奏歌曲。
技术准备:
1. 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像。
2. 插入歌曲音频、视频制作PPT幻灯片。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目标
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朋友间的真挚友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感受(教师范唱、范奏)、体验(视唱)、对比(歌曲情感处理、节奏对比)、表现(歌曲唱奏结合)”的教学活动,全面的感受、理解、表现歌曲。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怀着愉快的心情,用轻巧、饱满的声音表现歌曲。
2.能够准去的演唱歌曲的弱起节奏。
3.能够用扩指法演奏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的演唱歌曲,能够较准确地演奏歌曲。
(2) 教学难点
能够用唱奏结合的方式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1) 聆听导入
环节意图:通过聆听英文版歌曲演唱,让孩子们了解歌曲是一首外国歌曲,为更深入了解歌曲做铺垫。
活动1.1——聆听英文版范唱,感受歌曲曲风。
1. 聆听回答问题
【提问】歌曲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
【可能的回答】是中国的。
2. 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美国作曲家福斯特于1847年创作了这首歌曲,已有169年的历史,当时的中国还是清朝有皇帝的时候,当时福斯特根据他组建的男声五重唱其中一位的妻子苏珊娜为原型创作的一首歌颂爱情和友情的歌曲。
(2) 聆听感受
环节意图:通过聆听中文版的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音乐表现要素,以及歌曲的演唱内容,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活动2.1——聆听感受音乐要素
【提问】歌曲的情绪、速度是怎样的?
【可能的回答】歌曲的情绪是欢快、活泼、高兴地;速度是稍快的。
活动2.2——聆听了解歌曲内容
【提问】歌中都唱了些什么?要表达什么情感?
【可能的回答】唱了苏珊娜,还有去探望朋友们…… 要表达对朋友的情谊。
活动2.3——聆听跟唱,找到歌中不知道的不了解的地方
【可能提出的问题】歌中的五弦琴是什么?阿拉巴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在哪里?
活动2.4——介绍歌曲中的相关内容
1. 结合课件中的美国南部地图介绍阿拉巴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地理位置。
2. 结合课件中的五弦琴图片介绍五弦琴(班卓琴)。
3.看一段八岁小男孩演奏的班卓琴录像,加深对这一乐器的演奏方式以及音色的了解,提高学习歌曲的兴趣。
(三)歌曲学习
环节意图:通过视唱歌曲的曲谱,了解和感受歌曲的旋律创作特点,为更好地表现歌曲打下基础。
活动3.1——分乐句视唱歌谱,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
1. 分别视唱歌曲的一、二乐句,用对比的方法说出两个乐句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看看这两个乐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可能的回答】前三小节完全相同,只有后两小节有一点区别。
2. 复习反复跳跃记号的唱法,知道三、四乐句是一、二乐句的重复。
3. 视唱五、六乐句歌谱。
【提问】观察一下这两个乐句的特点?
【可能的回答】第五乐句是完全小节,与哪一句都不一样,第六乐句重复第二乐句。
4. 教师总结旋律创作特点:歌曲共有六个乐句,其中有五个乐句用了重复模仿的手法创作,因此会给人感觉简单易学,一听就会的感觉。
5. 感受节奏创作特点:其中五个乐句用到了弱起和附点节奏,增加了歌曲情绪上的活泼跳跃感。(教师分别用原节奏和去掉弱起、附点节奏改成起拍两个四分音符完全小节及去掉附点节奏对比视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创作特点,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6. 完整视唱歌谱。
活动3.2——填词演唱歌曲。
1. 用稍慢的速度填词演唱歌曲,注意一字一音的吐字,纠正演唱中的问题。
2. 唱会后用稍快的速度填词演唱歌曲。
活动3.3——启发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 教师范唱歌曲的后两句歌词,让学生感受和朋友告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2. 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整首歌曲。
(3) 器乐演奏。
环节意图:通过学习口风琴演奏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识谱演奏能力。
活动4.1——聆听口琴独奏《噢!苏珊娜》,感受器乐演奏的魅力。
1. 播放口琴演奏曲。
【提问】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可能的回答】口琴或口风琴。
活动4.2——出示带指法的歌曲曲谱,学习吹奏歌曲《噢!苏珊娜》。
1. 教师示范歌曲一、二、五乐句的演奏指法并范奏,学生学习感受。
2. 学生自由练习。
活动4.3——口风琴演奏歌曲。
1. 教师伴奏,学生完整演奏歌曲。
活动4.4——师生合作综合表现歌曲
1. 全班一部分学生伴奏,另一部分学生演唱合作表现歌曲。
2. 教师评价小节。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给予鼓励和表扬。在歌曲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歌唱状态和习惯。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对唱歌教学有了新的探索和尝试,打破了原来的唱歌课只唱歌的模式,加入了口风琴教学。
歌唱,是歌者发自心灵的、自觉自信地表达自己的一门情感艺术。唱歌的能力人人具备,嗓音是每个人每天携带的“乐器”。 然而唱歌与歌唱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每个人都能唱歌,但歌唱是需要进行训练的。因此,小学实施的主要是唱歌教学,中学则偏重于歌唱学习,以歌唱的技能技巧为主要学习内容。此外,还把唱歌当作一种文化资产来学,演唱教材中的歌曲不仅仅只是训练优美动听的嗓音,更多的是一种音乐文化的学习,即情感与技术相统一。    
此外,歌曲的表现是一种诠释的技巧,它要求将方法、技艺、音符的有效连接。但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不要刻意在音乐学习当中关注是不是要识谱、是不是视唱教学,因为一切都不是服从于视唱教学,而是服务于歌曲的表现。美国音乐家雷默曾给过我们一个提示,他说对于绝大多数公民来说,并不依赖乐谱来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不要单一地通过唱歌来学习识谱,应在唱歌教学当中去感知乐谱、学习识谱。诠释歌曲应该学习歌曲表现所需要的技艺、表达、音色、旋律、和声、调式、调性等等,再加上对乐谱的学习。  
器乐教学的加入,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标中提出: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基于这一点,我在唱歌教学中加入了口风琴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口风琴的基本演奏技巧,在唱会歌、唱好歌后进行口风琴演奏,感受器乐和声乐表现的不同色彩,让学生演奏熟练后,设计让学生给学生伴奏环节,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巩固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识谱能力也在音乐实践中感知和提高。
当然,器乐教学中,孩子们的演奏能力分层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分组互帮教学,以小组合作练习的方式以快带慢,颇有成效,今后的实践道路还很漫长,还需要在音乐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尝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