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科普版八下7.1黄土高原 教案(2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科普版八下7.1黄土高原 教案(2课时)

资源简介

7.1黄土深厚 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据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能够找出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
2.根据图表,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航拍视频。
师:同学们这个视频展示的是哪个地形区?
生:黄土高原。
师:你从中发现了黄土高原的那些特征?
生:黄土;沟壑纵横;听见了信天游;等等。
师:你还知道那些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信息。(课件展示补充窑洞,腰鼓,白羊肚头巾)
新课讲授:
【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我们一起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读“黄土高原的范围”图,结合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1.指出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长城,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
让学生在课本图7-1-1中圈画出来以上四个地方,并找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大致范围。黄土高原大致位于太行山脉以西,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西抵乌鞘岭。
2.说出主要有那些省级行政单位位于黄土高原。
让学生在课本图7-1-1中找出省级行政单位。主要有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
黄土高原的地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和文字介绍。
1.黄土高原地表特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2.典型的地貌景观:塬、梁、峁。
风吹来的黄土
师:同学们深厚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呢?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多数科学家认为,黄土是由风吹来的,请同学们先认真看课本的阅读。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请一位同学来分享这节课的收获。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略7.1黄土深厚 千沟万壑的地形区—黄土高原(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资料理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导致的严重后果。
2.结合生态建设图,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的措施。
3.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图片。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黄土是风吹来的,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新课讲授:
【水土流失严重】
结合教材图表和文字资料,完成下面探究活动。
师:读“延安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延安年降水量的变化”图。
(1)分析延安的气候特征(2)分析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和年际变化特点,说明可能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的季节。
生:(1)延安市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降水年际变化大; 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灾害,发生的季节是春季。
2.师:完成课本P26页第2题,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课件展示):(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4)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5)人为原因:人多地少,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挖矿,修路。
阅读
师:(出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除了黄土高原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有哪些地区?
生:除了黄土高原外,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还有四川盆地、东南丘陵、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师: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出示课件:危害(1)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2)沟谷增多,地形更加破碎。(3)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4)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总结)(1)黄土高原的深厚黄土形成的原因是风力作用(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表形成的原因是流水作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
师:请同学们将下列三个选项填到图中适当位置以表示其因果关系。(课件展示)请大家谈一下对“退耕还林、还草”的看法。
生:略。
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极摸索,总结出许多成功经验,下面我们看一下黄土高原是如何进行生态建设的。
课件展示:
在山坡地带,采取缓坡地建梯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坡脚修挡土坝等措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在沟谷地带,加强淤地坝的建设,可有效地保持水土,淤地造田,能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问题,并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总结:实行退耕还林、还草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