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2极地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学习目标】1.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极地地区主要的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及意义。2.了解现阶段人类对极地地区开发和利用,简要分析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有和重要意义。3.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难点】对两极地区开展科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南极科考时间及原因。【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极地地区动物图片,在极地地区,有许多值得 我们人类去研究的,比如气象研究价值、冰川研究价值、地质研究价值 、海洋、生物研究价值等,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极地地区。新课讲授:(一)天然的实验室课件出示南极、北极地图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介绍极地地区的丰富资源。教师总结: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广阔的天然实验室。出示极地地区研究考察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极地地区考察的意义。过渡:科考站的出现并非偶然,介绍目前已经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150多个科考站。目前我国已是第34次到达南极科考,南极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们吗 指导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相关科考站的位置。出示北极地区考察站示意图。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为什么南北极地区建站时间不同? 2.为什么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都选择在1月或2月?过渡:人类的足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两块净土上, 科考队员谈到行程中见到融化的冰川;在南极有强紫外线等给考察队员设下一道道障碍。由于人类活动,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极地出现了哪些环境问题呢?(二)人类共同的财富图片出示极地地区因不合理利用出现的环境问题。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与《北极熊保护公约》的执行不容忽视!展示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极地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讨论: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如图是两幅公益海报。作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课堂练习: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召开。本次大会就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达成了广泛共识。据此完成1~2题。1.温室气体的主要类型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一氧化碳2.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是( )A.人类活动 B.地壳运动 C.大气运动 D.太阳活动3.保护与和平利用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面哪一项做法是正确的( )A.建设居民点,大量移民 B.南极矿产丰富,应大量开采C.可以大规模捕鲸,丰富食物资源 D.各国加强合作,履行《南极条约》4.2018年2月7日,我国在南极大陆上举行了第五个考察站(恩克斯堡)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仪式。(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科考站一般都选择在2月份,简述理由。(2)由于全球变暖,北极海域冰层减少,严重影响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注意哪些事情缓解这种情况 (至少回答一点)课堂小结:在本课中,我们了解到两极地区是值得人类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科学考察很重要,但是负面的影响同时出现,保护极地地区的环境,就显得非常重要,总之人类都应当遵守约定,和平利用,科学考察。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