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地球与地球仪【学习目标】1.运用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得过程。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3.运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并说出经纬线的特点。4.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教学重难点】1.运用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并说出经纬线的特点。2.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新课讲授:(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自主学习: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10及地图册等相关资料,完成以下任务:1.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2.会描述地球的大小;3.简单认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第1题小结:从“天圆地方”到“浑天说”,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教师:地球真实的形状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为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教师: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呢?拓展延伸,学生回答。承转: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课本图“地球的大小示意图”,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第2题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二)地球仪教师:(展示地球仪)人们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学生:听讲,记录等。知识拓展:1.地轴是真实存在的吗?2.地轴的空间指向具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堂练习:1.我们站在海边看远来的船只,最先看到的应该是 ( ) A.船头 B.船舷 C.船帆 D.船尾 2.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如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地方。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是 (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3.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是 ( ) ①海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②太阳是圆的 ③月球是圆的 ④人越往山上爬,看到地平圈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16世纪,首次带领船队完成环球旅行的航海家是 ( ) A.哥伦布 B.麦哲伦 C郑和 D.毛泽东课堂小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本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以及地球的大小、地球仪。请同学们课后进行巩固。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学准备,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新课讲授:(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线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一、认识纬线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讲述:完善表格。难点提示:最长的纬线是赤道。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二、认识纬度。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学生:发言等。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引起人们的关注。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表格,学生讨论,教师讲解补充:(1) 度数的划分0°纬线又叫赤道,长约4万千米。从赤道向北分为90度,称为北纬,用N表示;向南分为90度,称为南纬,用S表示。(2)学生讨论: 纬度的变化规律小结:纬度度数向北递增是北纬,度数向南递增是南纬。(3)重要的几条纬线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赤道---0°学生活动:描画出重要的几条纬线。(演板)(4)纬度带的划分纬度带分低、中、高纬度带,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三、南北半球的划分知识拓展: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并结合图,说明赤道是一条很重要的纬线。过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四、认识经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经线的基本特点。(多媒体出示表格),教师予以订正补充。经线定义形状长度及变化指示方向五、认识经度多媒体展示:思考下列问题:经度度数起始线度数范围度数的变化规律表示符号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①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以本初子午线为界,向东分为180度,称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也分为180度,称为西经,用W表示。东经和西经重合为一条经线,称为180度经线。② 小组讨论归纳:经度的变化规律小结:经度向东度数越来越大是东经,向西度数越来越大是西经。东西半球的划分通过读图可知:东西半球是按照20°W与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七、经纬网承转:电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帮我们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们能把这样的座位表绘制在地球仪的表面,那么,我们就能像在电影院找座位一样,轻松地找到地球仪上的任何一点的位置。过渡提问:那么,怎样才能在地球仪上绘制出这样的“座位表”呢?归纳:其实,地球仪上的经纬线的分布,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这个“座位表”,人们称其为“经纬网”。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是如何来准确地给地球表面的任一地点定位的。环节一:利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定位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规律,并组织学生完成多媒体习题。一、判断南北纬、东西经(1)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来表示;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来表示。(2)本初子午线以东到180°称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到180°,称西经,用W表示。二、度数变化规律①东经:越向东度数越大。②西经:越向西度数越大。③南纬:越往南度数越大。④北纬:越往北度数越大。环节二:坐标网中识别点根据规律提问学生坐标。小结: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新技术都要用到经纬网知识。地球表面各点的经度、纬度是现代GPS、GIS、RS技术的基础数据,今后地球的数字化管理也需要经纬网的基础数据来支持。因此,每位同学都要学会使用经纬网。【板书设计】课堂练习:1.纬线指示的方向(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东北—西南方向 D.西北—东南方向 2.下列纬度属于北半球和中纬度的是 ( ) A.20°N B.40°N C.20°S D.70°S3.下面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0经线是最长的经线 B.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C.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D.所有的经线都是平行的读图,回答4~5题。4.与C地所在经线组成经线圈的是( )A.120°W B.60°E C.120°E D.60°W5.图中D地的地理坐标应为( )A.(40°N,160°E ) B.(40°S, 160°E )C.(40°N,160°W ) D.(40°S,160°W)课堂小结: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本课的学习,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地球仪上的经纬线以及经纬度、经纬网的定位。请同学们课后进行巩固。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