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测试卷--2021-2022学年度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点缀(zhuì) 蔚蓝(wèi) 拍摄(shè) 忧心忡忡(chōng)
B.合拢(lǒng) 吞噬(shì) 炽热(zhì) 海市蜃楼(shèn)
C.烧灼(zhuó) 钦佩(qīn) 轮廓(kuò) 惊心动魄(pò)
D.俯瞰(kàn) 无虞(yú) 凛冽(liè) 怏怏不乐(yà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吞噬   模糊   畏缩不前   风餐露宿
B.销蚀 轨道 语无沦次 本末倒置
C.战栗 严谨 屏息疑神 精疲力竭
D.癫狂 瞬间 惊心动魄 疲惫不勘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悲剧》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等。
B.《太空一日》一文展现了我国宇航员杨利伟首次太空飞行的一些经历。
C.《带上她的眼睛》是一篇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的科幻小说,在文中作者创造了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
D.《河中石兽》选自宋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一早晨,他一直在踉踉跄跄地朝着光辉的海洋上的那条船走去。
B.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
C.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至明清时发展到顶峰,诞生了不少经典著作。
D.与别人意见不一致的话,可以进行争论甚至辩论,但要尊重对方。
5.仔细阅读下面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当它们之中出现“伤员”时,大队藏羚羊就会减慢前进的速度来照顾,以防止猛兽吃掉负伤者 ②正是这个习性被盗猎分子所利用 ③藏羚羊有着顽强而自尊的品格 ④它们能够战胜世界上最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它们有着极好的群体精神⑤在盗猎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数百头藏羚羊全部被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A.④①②⑤③ B.③①②⑤④ C.③④①②⑤ D.⑤③④②①
6.下列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当之无愧的“‘两弹’元勋”。
B.袁隆平院士潜心贯注地研究高产杂交水稻品种,为解决全世界人民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学校邀请战斗英雄王爷爷为我们讲述马革裹尸的战争年代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D.当初他对妈妈的病不以为然,结果那次竟成了永诀。
二、句子默写
7.古诗文名句默写。
诗境 诗句释义 对应诗句
诗中有画 月华如水,涤荡胸怀,有明月相伴,又怎会孤独?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诗中有音乐 笛声中的《折杨柳》唤起对故土的强烈相思。 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有思念 回望故园漫漫路,想到远隔的亲人,忍不住泪雨滂沱! 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诗中有哲理 看似在挪揄没有百般红紫的花木,但这其实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赞许啊! ⑦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韩愈《晚春》)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羁旅思乡诗。它的作者李白是盛唐诗人,和杜牧并称“李杜”。
B.这首诗通过对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C.全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D.“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9.请以此诗为例,说说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 阅:_   __ (2)竟不可得 竟:___    
11.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
山门圮于河
1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众服为确论。
译文: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答:                     
1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               
五、课外阅读
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③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
【注释】①〔曲〕酒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讽刺。③〔第〕只是,一定。
15.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乃往诮酒家
②尔第不循我法耳
16.翻译句子。
谓不传与真法。
17.从学习的角度,谈谈这篇短文对你的启发。
六、现代文阅读
街边剃头匠
①在我们院子外小街拐弯的街边,有一副剃头担子,摊主似乎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乡下人。我日日打他摊前经过,却从没正眼注意过他,因为我觉得这种人跟我的生活实在没什么牵连,要理发,外面美容美发店多如牛毛,再怎么样,我也不可能光顾这种给民工们方便的地方的。
②有一天我却想起了他。事情的起因是儿子半岁时要剃一个胎头。那天母亲、妻子和我抱着孩子下楼,找了好几家理发店,一见那些年轻的小姐,母亲便叫嚷着换地方。理发(或者说是美发)的小姐看了孩子头上勃勃跳动的脑门,也吓着说:“还是找个年纪大点的师傅吧,这活我从来没做过。”后来我们便找到全城最大的一家理发店,店前悬着一条广告——“热烈欢迎香港进修归来的国际美发大师阿苗先生来我店执剪”。我心头一喜,想,这么大规模,这么上档次的理发店,又有国际大师执业,还会剃不了一个胎头?进去,果然热情。我对老板说:“要那个香港的大师来吧。”一会,那个叫阿苗还是阿猫的大师就来了。披着染得通红的长发,穿着女人的汗衫,二十多岁的样子,风度得很。母亲一见就不高兴。我笑着说:“孩子想剃一个胎头。”大师斜眼看了ー下孩子,眉头一皱。精明的女老板马上赔着笑说:“阿苗先生的意思是,剃胎头算一件大喜事,价格要贵点。”我说:“要多少?”女老板说:“就算一百八十元吧,好数字。”我心里一震,真黑!但转念一想,孩子出生第一次剃头,贵点就贵点,便说:“好吧,只要剃得好,钱不要紧。”阿苗先生便不情愿地摆弄了一会剪子、剃刀,然后拿起电剪说:“抱过来坐好。”母亲看到他拿着一个嗡嗡叫的家伙,忙喊:“你那玩意怎能给这么小的孩子剃头!不小心震着他怎么办?”我和妻也不同意。阿苗说:“那就没办法了。”母亲气得抱起孩子便走。我心想,这只怕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师,也赶紧出来。站到街上,我们正不知如何是好时,我的脑中忽然想起街边那副乡土的剃头担子。
③老远我就看到那个剃头匠守着摊子在发呆,见我过来,他忙起身招揽生意。他起身时幅度很大地趔趄了一下腰,我知道这是一个跛子。他笑脸相迎说:“先生要剃头?”我哧地笑了一下,心想,像我这样有身份又爱时髦的年轻人,怎会到你这破地方来理发呢?我指指跟在身后几米处的母亲抱着的孩子说:“能剃胎头?”他哈哈一笑,边准备家伙边说:“十六岁出师,剃过的胎头只怕上千了哟!”我忙高兴地招手要母亲她们快来。坐好后,他熟练地拿着雪亮的刀,五指叉开轻轻接住孩子的头,一面飞快地挥动,一面夸孩子长得胖,长得好。挥洒自如中,十分钟不到他就完事了。孩子的头发剃得一根不剩,却没落一根到衣服里。我发自内心地赞赏他手艺好。他呵呵笑着很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我说:“师傅辛苦了,要多少钱?”他伸出两根指头说:“两元钱。”我怎么也想不到人家要收180元的生意他只会要两元,忙拿出10元钱给他,连一向吝啬的母亲也说不用找了。但他却坚决要找,见我硬是不要,他便收好钱说:“先生的头发也不短了,要不我再给你也剃个头?”我心里有些犹豫,但考虑到他手艺不错,如果不理,他收了钱心里会不好过的,便同意理个平头。他愉快地给我围好围兜,左看右看,然后用推子很用心地理起来。理完,我起身要走,他却接住我说:“不急不急,还没完呢。”之后又给我做了差不多二十分钟的全身推拿。他推拿的水平极高,那每一下捏拿,都恰到好处,让人畅快无比。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理发竟然是如此惬意和美好的事情。
④第二天上班,同事们见了我都问这么漂亮的头发是在哪里做的,花了几十元钱?我笑而不答。后来一位爱帅的年轻同事,一再央求我带他也去理一个,我推不掉,便带他去了。谁知他看了那副乡土的行头和乡气的师傅,直骂我开什么国际玩笑,我一再认真地说真的是在这里理的,剃头匠也证明不假,他才信了,但他却没有坐下理发,而是转身走了,走时,看我的眼神都有些异样。
⑤以后,我仍日日走过那个剃头摊,但我再也没到这里理过发了,除了偶尔看到几个民エ样的人在剃头,摊子生意一直冷冷清清。尽管我知道,他是一位处在民间的真正的大师。每每摸着孩子的头,我便会想起他,我便会惭愧起来,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其实,走下楼,过去几步也就到了,但我却做不到!
(有删改)
18.“我”对街边剃头匠的态度、情感,随着情节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其变化过程请你用文中的语句填空。
从没正眼注意过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有些犹豫——_______________——怕丢面子,不好意思说——惭愧
19.本文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试分析文中画线句是如何描绘人物形象的。
他熟练地拿着雪亮的剃刀,五指叉开轻轻按住孩子的头,一面飞快地挥动,一面夸孩子长得胖,长得好。挥洒自如中,十分钟不到他就完事了。孩子的头发剃得一根不剩,却没落一根到衣服里。
20.文题为“街边剃头匠”,主要人物也是剃头匠,可为什么第②段作者又不惜笔墨地写那个“阿苗先生”呢?
21.结合第⑤段中划线句和链接材料,谈谈两文在情感上的相同点,以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链接材料】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
袁隆平改稿
①民谚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当年80多岁的邓小平夹着一支烟,摇摇头,抿着嘴说,中国农村改革,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第一次见到袁隆平,是他75岁的时候,我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
②再一次见到袁隆平,是8年之后的2013年1月。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钢色的脸;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遇人,举手投足一点都不像个80多岁的老人。
③一见面,老人同几年前一样,顺手从茶几拿起一包烟。我们带着清样①,这次来是请袁隆平审定他的一篇文稿。记得就是这篇文章里提到,他戒烟了。未必又“复辟”了?我说出自己的疑问,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
④举着烟,每个人问个遍抽不抽。而后才坐下来,聚精会神看稿,竟不戴老花镜。少顷,听他说,“错了一个字,这是'身价’,不是'身家’”,便拿起笔改正了;一会儿又听他自言自语,“我梦见的是谷粒像花生米那样大,不是花生那样大,哪有那么大,这个'米’丢不得”,边说边拿起笔在“花生”后工工整整加了一个“米”字;“这个字也不确切”,一直低头看稿的袁隆平抬起头,“我梦见的是自己躺在稻穗下乘凉,说躺在'水稻’下面不准确”。
⑤一般情况下,名家领导的文稿大都经过层层把关,字斟句酌;审看大样,不过走一个程序,签字画圈甚而点头即可。袁隆平却没有这样。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我心头悄然一颤。不觉赧②颜,随又分明感到有一种常人很难有的精神从袁隆平改稿时那雕塑般的身体溢出,充盈在我的面前和四周。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是科学家对待事业才有的一丝不苟,是圣教徒对待经典才有的敬畏虔诚。
⑥看完稿,袁隆平欣然应邀为我们题词:办出湖南特色,办出国家水平。他说,我就喜欢这条,要有湖南特色,要有国家水平。我说,你是我们的榜样,是世界水平。大家大笑。我还记得上次袁老题写“党的喉舌,读者知音”的一个细节,他一笔一画写着,老人是读老书的,不习惯简化字,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写到“知音”两字时,他又停笔翻字典。旁边有人说是知道的“知”。他说:“知音我知道。”坚持翻开字典查证。
⑦论名气,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动天下;论学问,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满腹才学,建树丰硕;论经历、意志和信念,可谓风霜雨雪,九死而不悔,硬是从一条坎坷的泥巴路,一直走到脚下铺满红地毯;论贡献,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成绩功劳响当当。这样的一个人,已经功成名就,是大科学家名册排得上号的人物: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名人,阅改一份不满3000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正襟危坐,竟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都不含糊。
⑧细节其实不细。大凡世界上的事太普通了倒反而很难,所以芸芸众生不拘小节,难成大事:而纯粹到不计任何功利,能把普通事做好了的,终成伟人。他们重细节,现于言表,见于行动,处处留痕。
【注释】①〔清样〕从最后校改的印刷版上打下来的校样,有时也指最后一次校定的校样。②〔赧(nǎn)〕因羞愧而脸红。
2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23.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内容。
2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5.结合事例,分析文中“我”对袁隆平怀有怎样的感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炽”应读“chì”。故选B。
2.A
【详解】
B项,“语无沦次”应为“语无伦次”;C项,“屏息疑神”应为“屏息凝神”;D项,“疲惫不勘”应为“疲惫不堪”。故选A。
3.D
【详解】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学者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宋代”错。故选D。
4.B
【详解】
B. 成份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要添上“的方式”。故选B。
5.C
【详解】
C.②句中的“这个习性”指代的是①句的内容,①句应该在②句前;①句内容是④句中“群体精神”的阐述,①句应在④句后;⑤句内容明显是②句的内容的结果,应在②句后;③句首先亮出说明对象,使其他句中的“它们”有了着落,应为首句。故选C。
6.D
【详解】
A.“当之无愧”指的是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当之无愧”用在本句里体现的是邓稼先的成就非常的高,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潜心贯注”形容做事用心专注。用在本句表达的意思是袁隆平院士用心专注研究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马革裹尸”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根据本句“战争年代”可知,“马革裹尸”用在此处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此处句子讲述的是“妈妈的病”,因此“不以为然”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正确的应该是“不以为意”;
故选D。
7.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8.A
9.①强烈的主观色彩: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②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抒写情感: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写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一种浪漫的极度夸张。
【解析】
8.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李白和杜甫合成“李杜”,并非与“杜牧”。故选A。
9.
本题考查风格理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说它“散入春风”,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可见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抒写自己的情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这两句包含着诗人深切的思乡情怀,却不说自己怀乡,而是突出“此夜”听到此曲的人,发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疑问。主观情感由自己推衍到所有闻此曲的人,不言“我”,但暗含我,不只“我”,而更有多人,可见作者印象深刻、感情深厚,从而表现了浓郁、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独到之处。
10.(1)阅:经过,过了
(2)竟:终于、到底
11.山门/圮于河
1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2)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1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1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方法。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注意“阅”是古今异义词:经过、过了。
1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山门“是主语,“圮”是谓语,主谓之间停顿。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中“物理,事物的道理;“岂”,难道。(2)句中“服”,信服;“确”精当确切。
1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内容,根据“何人做何事,结局怎么样”概括主要内容。包含的道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文中的结尾议论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即是得出的道理。
1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翻译】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 ”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15.①前去。②遵循(按照)。
16.(这个人)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
17.示例一:学习时要抓住学习的根本,注重学习的有效性,不能流于形式。
示例二:学习应细心,多反思自我,少埋怨他人。
【解析】
1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乃往诮酒家”的句意是:于是就前去责备酒家。往:前去。
(2)“尔第不循我法耳”的句意是: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循:按照,遵循。
16.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谓(认为)、与(给)、真法(真正的方法)”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7.
开放性试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习的生活实际来谈启示。
文章叙写了一个想酿酒的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结果回去后没有放米,结果没能酿成酒,就去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结合最后“世人学者,忘本求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所说的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追逐细枝末节,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可从学习“要抓住根本”“要细心,要多自我反思,少埋怨别人”“不管学什么都要打好基础”等角度谈启示。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对他说:“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曲,加上二斗的水,三样相互掺和,酿制七天,就变成酒了。”这个人十分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曲,相互掺和,七天后尝一尝,还是与水差不多,于是就去责备酒家,认为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这个人说:“我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曲。”酒家问他:“加了米吗?”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的本质都忘了,想要酿酒却酿不出酒,却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对。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追逐细枝末节,结果什么也学不到,跟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
18. 哧地笑了一下; 发自内心地赞赏; 畅快无比,如此惬意和美好
19.通过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一根不剩”“没落一根”是侧面)表现了街边剃头匠技术的高超。
20.为了和街边剃头匠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了阿苗大师这样有名无实的人。突出街边剃头匠的朴实、品德高尚,为下文对他的惭愧埋下伏笔。
21.都有愧疚、惭愧的感情。
本文写的是给孩子剃胎头的小事,无论技艺还是品德,剃头匠都令人赞服。但因为他的廉价和简朴(或我的虚荣、清高和偏见),我与他侧目而过,不再光顾,所以愧疚。
链接材料中,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表达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仅以金钱回报,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
【解析】
18.
本题考查情节和感情梳理与概括。
(1)根据题干“从没正眼注意过他”的提示,找到③段“老远我就看到那个剃头匠守着摊子在发呆,见我过来,他忙起身招揽生意。他起身时幅度很大地趔趄了一下腰,我知道这是一个跛子。他笑脸相迎说:‘先生要剃头?’我哧地笑了一下,”,可概括为:哧地笑了一下;
(2)根据题干“心里有些犹豫”的提示,找到③段“我发自内心地赞赏他手艺好。他呵呵笑着很不好意思地连连摆手”,可概括为:发自内心地赞赏;
(3)根据题干“怕丢面子,不好意思说”的提示,找到③段“他推拿的水平极高,那每一下捏拿,都恰到好处,让人畅快无比。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理发竟然是如此惬意和美好的事情”,可概括为:畅快无比,如此惬意和美好。
19.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理解。
根据③段画线句“他熟练地拿着雪亮的刀,五指叉开轻轻接住孩子的头,一面飞快地接住,一面夸孩子长得胖,长得好。挥洒自如中,十分钟不到他就完事了。孩子的头发剃得一根不剩,却没落一根到衣服里”中的“拿”“叉开”“接住”“接住”等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他熟练地拿着雪亮的刀,五指叉开轻轻接住孩子的头,一面飞快地接住,一面夸孩子长得胖,长得好”是正面描写,“孩子的头发剃得一根不剩,却没落一根到衣服里”是侧面描写。结合下文“我发自内心地赞赏他手艺好”可知,这些描写细腻生动地刻画了街边剃头匠理发技术的高超。
20.
本题考查选材理解。
根据②段“阿苗先生便不情愿地摆弄了一会剪子、剃刀……母亲气得抱起孩子便走。我心想,这只怕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师,也赶紧出来”和③段“我发自内心地赞赏他手艺好……他推拿的水平极高,那每一下捏拿,都恰到好处,让人畅快无比。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理发竟然是如此惬意和美好的事情”可知,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讽刺了像阿苗大师这样有名无实的人,也更突出街边剃头匠的朴实、品德高尚的人物形象,结合⑤段“每每摸着孩子的头,我便会想起他,我便会惭愧起来”可知,为下文自己的惭愧埋下了伏笔。
21.
本题考查感情理解。
第一问:情感上的相同点
根据选文⑤段“每每摸着孩子的头,我便会想起他,我便会惭愧起来,但也仅仅是想想而已。其实,走下楼,过去几步也就到了,但我却做不到”中的“惭愧”和【链接材料】中“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中的“愧怍”可知,两文都表现了惭愧和愧疚之情。
第二问: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根据选文③段“我发自内心地赞赏他手艺好……他推拿的水平极高,那每一下捏拿,都恰到好处,让人畅快无比。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理发竟然是如此惬意和美好的事情”和⑤段“以后,我仍日日走过那个剃头摊,但我再也没到这里理过发了”可知,街边剃头匠无论技艺还是品德,都令人由衷的赞服,但因为我的虚荣、清高和偏见,我每日与他侧目而过,“再也没到这里理过发”,因而,内心愧疚。
根据【链接材料】“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可知,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表达谢意,而“我”却没有意识到这是老王临终前真实地感谢,却像平时一样以金钱回报,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交流,结果老王不久就去世了,“我”感到对不住老王的这份情义,因而感到“愧怍”。
22.运用外貌描写,从袁隆平的外貌、衣着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身体健康,在生活中很随意、毫无名人的矜持,率真爽朗,睿智逼人的老人。
23.袁隆平题词时为几个字翻开字典查证。
24.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袁隆平是一个享誉世界、建树颇丰、执着不悔、贡献卓越的人,突出了其为了阅改一份不满3000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而仔细到近乎苛刻的精神的可贵,反映了他严谨认真的品质。
25.他把自己的贡献说成做了一点点工作;在自己戒烟的情况下还给客人准备了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稿,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在别人提醒“读”怎么写时,查字典弄清“读”怎么写。作为一位名气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如此重细节,如此严谨认真,让“我”由衷地敬畏。
【解析】
22.
本题考查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首先指出描写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结合划线句分析,这句话是对袁老的外貌描写。“依然是大家熟悉的宽额头,小平头,古铜色的脸”是他的肖像,“依然是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是他的衣着。“古铜色的脸”表现了他身体的健康。“红格子棉布衬衫,一条深色休闲裤”简单朴实的衣着表现了他在生活的随意,一点也没有名人的架子与矜持。“依然是率真爽朗,睿智逼人”表现了袁老的率真爽朗,睿智逼真。
23.
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我还记得上次袁老题写‘党的舌喉,读者知音’的一个细节”可得:袁隆平题词。
根据“当写到‘读者’的‘读’字时,看他停笔思索,我们提醒是言字旁加‘卖’。他将信将疑,硬要查字典看简化了的这个字到底是怎么个写法。写到‘知音’两个字时,他又停笔翻字典”可得:为几个字,翻开字典查证。
据此概括为:袁隆平题词时为几个字翻开字典查证。
24.
本题考查常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结合语境首先写出修辞方法,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论名气……”“论学问……”“论经历、意志和信念……”“论贡献……”这四个分句格式相同,语义相关,所以这是排比的修辞。联系“袁隆平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名动天下”“满腹才华,建树丰硕”“九死而不悔”“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成绩,功劳响当当”可知此处排比强调了袁老是一个享誉世界,建树颇丰,执着不悔,贡献卓越的人。联系下文“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名人,阅改一份不满3000字的文稿,题写几个字,正襟危坐,竟如此仔细到近乎苛刻,一点都不含糊”,这样的一个名人,为了几个字,居然如此仔细,可见他严谨认真的品质。
25.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感情。
根据第①段中的“我说了这句大实话,袁隆平也夹着一支烟,也摇摇头,也抿着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工作,一点点”可知袁老是一个谦虚低调的人。
根据第③段中的“袁老乐呵呵笑着,打开烟盒,抽出一支烟:告诉大家,我已经正式戒烟64天了。这个是给客人抽的”可知,他是一个真诚待客的人。
根据第⑤段中的“他看稿时,竟像小学生对自己的功课一样严谨认真,改正的这几个字无论语义还是修辞都恰到好处”可知,他是一个认真严谨的人。
作者在文中真实再现了袁老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他塑造成一位功勋卓著却谦虚低调、待人直诚、严谨认真的人,表达了作者对袁老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