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上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四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学目标】
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阅读相关资料,以生活的城市——郑州为例,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新课讲授 城市与乡村 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景观的差异) 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 牧村——放牧 渔村——捕鱼 林场——伐木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 阅读乡村、城市的景观图,直观感受聚落的含义,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学习: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农村聚落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以身边的长辈为例,思考城市聚落主要从事的生产活动。
自然环境与聚落 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 聚落的分布: 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 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 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 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自然条件: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 结合世界人口的分布,理解那些地方聚落分布密集(人多),哪些地方聚落分布稀疏(人少)。 学习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与保护 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理解传统聚落保护的价值,以及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如何进行保护?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课堂练习】
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