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第二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第二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课时2
【教学目标】
1.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
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以问题的形式复习上节内容。 气温如何进行观测? 气温日变化有何特点? 气温年变化有何特点?(南北半球的差异) 依据所给问题复习上节内容,为本节知识学习做铺垫。
新课讲授 等温线的判读 从“等高线”延伸到“等温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等温线:把气温相等的点连接起来的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等温线的判读: 展示“等温线模式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等温线密集、稀疏的地方,两处的气温差异有何不同? 2)找出等温线的封闭区域,思考该区域气温与周围相比有何不同? 3)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东西、南北哪个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从“等高线”过渡到“等温线”,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读图思考,回答相关问题。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 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气温的分布 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大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2)找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小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3)总结世界年平均气温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展示“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位于北半球同纬度的A、B两点7月气温的高低状况。 展示“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说出位于北半球同纬度的A、B两点1月气温的高低状况。 7月 A(陆地)>B(海洋) 1月 A(陆地)<B(海洋) 总结海陆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补充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展示“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沿30°N附近)”,给出位于同纬度的拉萨、杭州的气温数值,思考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 举例:爬山时从山脚到山顶气温越来越低,需要加衣服。 总结气温的分布: 1)从赤道向两极(由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2)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海陆因素)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地形因素)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依据问题 进行学习。 从赤道向两极(由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纬度因素) 阅读“世界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观察位于北半球同纬度的A、B两点1月、7月气温的高低状况。 由此得出: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海陆因素) 结合所给地图思考位于同纬度的两地气温为何存在差异,由此得出: 3)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地形因素)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在于等温线的判读,可调动有关等高线的相关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在学习气温的分布时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
【课堂练习】
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