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第一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三章第二节气温与降水第一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课时1
【教学目标】
1.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重点】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难点】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从生活小事设问: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暑假与寒假,你穿的衣服一样吗? 帮助学生理解气温是随时间变化的。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气温是随时间变化的。
新课讲授 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1.气温:介绍气温的概念、单位、如何测量等基本知识。 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气温的观测: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 人工观测通常每天在8时、14时、20时、2时测。 展示“某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指导学生读出图中4个时刻的气温值。 思考: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2.气温的日变化 展示“气温的日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一日之中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各出现在什么时间?日最高气温与日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如何计算? 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独特风情,体现了新疆“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大。 3.气温的年变化 展示北半球某地的“气温的年变化”图,引导学生观察一年之中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各出现在几月?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称为“气温年较差”,如何计算? 展示“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图”,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得出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的差异: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4.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通过课后活动,带领学生按步骤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学习气温的概念、测量等相关知识。 读“某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图,将8时、14时、20时、2时四个时间的气温值读出来,并计算日平均气温(4个值的平均数)。 思考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如何计算。 阅读“气温的日变化”图,找出日气温最高值、日最低值,并计算“气温日较差”。 思考“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体现了气温日较差大。 阅读“气温的年变化”图,找出年气温最高值、年最低值的数值和出现的月份,并计算“气温年较差”。 观察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图”,找出南、北半球陆地与海洋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得出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的差异: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陆地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动手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知识点较少,但考点突出,尤其是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需着重讲解。在介绍那么北半球气温年变化及海洋和陆地差异时尽可能采取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课堂练习】
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