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三章第一节天气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三章第一节天气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三章 世界的气候
第一节 天气
【教学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重点】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洋葱式穿衣法”,直观理解穿衣与天气的关系,从生活角度入手导入学习。 观看视频,从生活角度直观理解穿衣与天气的关系。
新课讲授 看图识天气 设问:结合生活经验,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有哪些? 结合当地近期的天气资料,引导学生描述当地的天气。 归纳得出:描述天气的关键词有“阴晴、风雨、冷热”。 同时发现天气在不断变化,由此得出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状况,是时刻变化的。 举例:古诗中的天气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个地区的气候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不大。 举例:描述当地的气候特征 总结:描述气候的关键词有: 时间(年、季、月) 气温(冷、暖) 降水(干、湿)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多变 气候:长时、稳定 练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的影响(对健康、交通、军事等) 设问:结合生活经验思考可以从那些途径了解天气状况 电视、收音机、报纸、电视、谚语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收看天气预报。 人们利用气象卫星对大气状态进行监测,在卫星云图中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颜色越白云层越厚,一般是阴雨区。 介绍常见的天气符号。 活动:模拟播报天气预报。(深刻理解记忆天气符号) 给出不同天气情景,思考相关活动是否妥当。(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天气现象。 如:阴、晴、雨、雪等。 依据所给天气资料进行描述。 归纳描述天气的关键词。 结合诗句中的天气现象,理解天气的特征。 结生活经验,描述当地的气候特征。思考“天气”和“气候”的差别。 结合习题进行练习。 结合生活思考获取天气的途径。 学习天气预报中相关符号的含义,并根据所给符号进行天气播报练习。 思考在不同的天气状况下安排不同的活动(趋利避害)。
关心空气质量 播放视频“空气质量”,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补充:沙尘暴、酸雨相关内容 介绍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质量的关系:空气质量指数小,空气质量好。 思考怎么从我做起,改善空气质量? 观看视频。理解空气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结合实际思考怎么从我做起,改善空气质量。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简单,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同时应注重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培养地理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堂练习】
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