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第一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 课时1
【教学目标】
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读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重点】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教学难点】
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通过播放视频“神州、天和带你看太空”,让学生直观观察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形状,既紧扣时事,又能激发学生对地球形状的探索欲。 观看视频,思考地球的形状
新课讲授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刚刚通过视频,大家看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依据高科技手段很直观的认识地球形状,但是在古代,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让一步步来探索地球的形状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一阶段:“天圆地方” 古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构成的,天是圆的,地是平的。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补充:“盖天说”、“浑天说” 第二阶段:推测 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第三阶段:证实 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第四阶段:确证 20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在海边看到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站得高,看得远 (3)发生月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所给图片和实例逐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天圆地方——推测——证实——确证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哪些实例能成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理解几个证据是如何说明地球是球体的。
地球的大小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地球到底多大呢,我们通过几组数据来认识一下。 图中有两个半径:极半径、赤道半径,对比两个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通过表面积、平均面积、赤道周长来认识地球的大小。 对比极半径、赤道半径两个数据,发现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得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由于真实的地球太辽阔了,我们穷尽一生都很难完全领略,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上的点和线(用地球仪演示): 动手活动: 学生结合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知,利用相应材料做个小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和真实地球区别; 观察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有哪些。 结合对地球形状大小的认知,利用相应材料做个小地球仪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历程这部分知识在讲解时要注重趣味性,地球是球体的证据讲解时要结合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
【课堂练习】
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