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1【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教学重点】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公转。【教学难点】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展示一年中部分时间段天安门广场升降旗的时间,思考为什么会有差异? 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着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浅显易懂。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引出昼夜长短是有变化的。新课讲授 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多采用地球仪、flash动画进行演示) 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播放flash动画: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时,地球的空间指向是否发生变化?处于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照射地球的位置有无差异? 得出结论: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指向北极星方向)。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公转轨道上呈逆时针方向) 周期:一年 由于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般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因此我们感受不到地球在运动,观察到的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南北回归线之间)。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由于太阳是地球的热量来源,太阳离我们近,我们就热,太阳离我们远,我们气温就低。因此,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不同,接受的太阳照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北半球,人们一般把3、4、5划为春季,6、7、8划为夏季,9、10、11划为秋季,12、1、2划为冬季;南半球则相反。 结论一:四季的变化 演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可以看出昼夜长短在不断的变化。 (1)春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 (2)6月22日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 (3)3月21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昼>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4)12月22日冬至日,北半球各地夜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夜范围也达最大。 (5)9月23日-3月2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夜,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6)赤道上的各个地点,全年 昼=夜。 结论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年中旗杆影子的长度有长有短,这是为什么呢?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高度越高,影子就越短;太阳高度越低,影子就越长。 结论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纬度的地区地面受热状况差别很大。 人们根据这种差别,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观察动画,理解地球公转的含义、旋转中心、公转方向、公转周期。 观察地轴的空间指向 观察动画并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地球绕太阳公转到在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地球公转带来的四季的变化。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地球公转带来的昼夜长短的变化。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地球公转带来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对影子长度额影响。 理解单位热量在不同大小的面积上造成的热量差异。 理解五带的划分。 演示地球的公转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地球的公转和我们日常生活结合较为紧密,要能够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讲述,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进行直观的课堂演示。【课堂练习】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