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课时1【教学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重点】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教学难点】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为什么每天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从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更浅显易懂。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引出地球是在不断运动的。新课讲授 地球的自转 (教学过程多采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概念: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演示: 逆时针拨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是在绕着地轴(假想轴)在转动。 在转动过程中,分别将北极点、南极点一侧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运动方向。 得出自转方向的结论: 地球自转呈自西向东方向,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一天(24小时) 演示,学生观察讨论: 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的一侧) 被太阳光(手电筒)照亮的那一侧是白天(昼),未被太阳光(手电筒)照亮的那一侧是黑夜(夜),即昼夜现象。 此时,当地球自转时(拨动地球仪),则看到某一地方白天和黑夜在不断更替,即昼夜更替现象。 结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 结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时差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时间的差异。 现象1: 现象2: 暑假到新疆旅游的人们发现,北京时间15点左右,新疆的人们才吃午饭,23点是新疆还未日落,你知道之为什么吗? 学生自主发言 观察演示,理解地球自转的含义、旋转轴、自转方向、自转周期。 观察演示,理解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明确昼夜交替现象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 (一个昼夜交替也就是一天24小时) 通过生活中的现象理解地球自转带来的时间差异。 结合自身经历介绍时间差异的具体事例。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地球的自转和我们日常生活结合较为紧密,要能够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讲述,更容易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进行直观的课堂演示。【课堂练习】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