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第三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地理仁爱版七上第一章第三节地图第三课时授课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第三节 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图运用 课时3
【教学目标】
1.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 能绘制地形剖面图。
3.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4.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教学重点】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难点】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合理的地图?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新课讲授 分层设色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在等高线和等深线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常常用“陆高海深”图例来表示海拔高度的变化。 地表5中地形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 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海拔高度: 绿色——平原;黄色——高原、山地、丘陵; 褐色——高山;白色——雪线以上部分; 蓝色——海洋 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对应的景观图,观察并说出不同地形的特点。 复习上节课“等高线地形图”相关知识,学习在等高线地形图基础上形成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习设色的原则 对比阅读两幅图,观察不同地形的特征(重点)。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讲述绘制方法并带领学生一起动手绘制: 第一步:在剖面线上找出它与等高线的交点; 第二步:每一个点向下做垂线,在高度表找上找到相应的点; 第三步:将各点用圆滑曲线连接。 (注意: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不能画成平头山顶。) 学习地形剖面图的相关知识。 学习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并练习。
在生活中运用地图 原则:1)根据使用目的选择地图 2)根据内容详略选择地图 结合所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
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
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本节知识上的考点,需要着重加强;地图的运用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实用性更强,学习时一定要体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课堂练习】
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