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第三节 地图—等高线地形图 课时2【教学目标】1. 阅读图文资料,能区分和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教学重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制作模型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 知识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新课导入 通过视频“珠峰测高”导入,珠峰新身高是怎么测量出来的?思考:海拔的含义。 观看视频并思考。新课讲授 海拔和相对高度 概念: 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展示图片,练习海拔与相对高度。 身高170cm 这个数值为相对高度。 补充内容:海平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海中路银海大世界内,是中国唯一的水准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作为中国唯一的海拔地理性标志正式写入全国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海洋强国教育强国的大环境下,将承担更多的海洋科普、地理科普、旅游科普等相关社会责任。 理解并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练习海拔和相对高度。 了解相关知识。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 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数值之差,称为等高距。 除等高线外,还有其它的等值线,如:等深线、等温线 、等压线、等降水量线… 等高线地形图: 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就是等高线地形图。 地表的地形高低起伏,如何实现从立体地形到平面地形图的转化? 播放视频进行讲解 展示山体素描图与等高线地形图的对比: 学判读: 1)坡度的陡缓 缓坡等高线稀疏,陡坡等高线密集 登山选择缓坡,省力。 2)山体部位 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山脊:等高线弯曲,凸向数值低处 山谷:等高线弯曲,凸向数值高处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陡崖:等高线在陡崖处重合 动手制作模型: 根据所讲等高线内容,理解等值线的涵义和特征。 对比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学习等高线的阅读和判读。 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结合山体景观图,理解在等高线地形图中,5种山体部位的判读。 根据所学内容,制作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课堂练习 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结合所学内容完成相应习题。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作业布置 完成地理同步练习。【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高线地形图知识相对抽象,尽可能借助视频、模型等直观教学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坡度陡缓、山体部位的判读结合景观图,更能建立起知识间的联系。【课堂练习】习题训练见随堂练习。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